? ? ? ? ? ? ? ? ? ? ? ? ? ? ? ? 文/等小七? 圖/網絡
昨晚媽媽睡覺前跟媽媽約好今天早晨起床騎車載她去市場買菜的,然而昨晚一不小心跟手機“膩歪”到凌晨兩點才睡,所以早晨六點多媽媽手機鈴聲響起的時候,睡得正香的我被吵到簡直要懷疑人生。
我心里清楚的很,這一大清早的電話,一定是在老家的爸爸打過來的,所以直接蒙頭繼續睡,不去理會。在院子里洗衣服的媽媽聽見聲音跑進來接了電話,果不其然,是老爸遠道而來的生日快樂的祝福電話。
不要問連眼睛都沒睜開的我是如何知道這一切的。因為聽到了老媽嬌羞的聲音。對,沒錯。就是嬌羞。在感情里,媽媽絕對簡單和純粹,骨子里保有一點農村女人自帶的對情感表達的羞澀和不知所措。可能我形容的還是不夠到位,那我換一種說法,就好像是中學時代的我們面對男孩子的一句“喜歡你”就欣喜到會小鹿亂撞、語無倫次一般。
電話很短,大概兩分鐘的樣子。畢竟這個小老頭中午就到家了好像也沒什么一定要浪費電話費去說的,除了這句準時的“生日快樂”。
總是聽到周圍人,包括我自己,在叫囂著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到底是什么?我想,它不應該是一句空話,而應該是有溫度的生活吧。
我突然想到了前幾天網上很火的帖子,一個男生問情人節送女朋友什么禮物好,200塊以內,這個男生對禮物的200塊限額遭到了網友的集體炮轟,我反而覺得這沒什么。
一個人能把另一個人揣在心里生活,這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一個人想盡力的給另一個人每個特殊的日子不一樣的紀念這更讓人覺得感動。這不就是生活的儀式感嗎?
我起床后,故意問媽媽電話誰打的,說了什么,怎么那么早。
媽媽說,除了你老爸還能有誰,打電話就為跟我說句生日快樂哦。你爸你還不知道,心細得跟針尖似的,把人人都掛在心上。
是啊,我知道,我怎么會不知道呢。家里每個人每一年的生日他都記得清清楚楚,并且會非常酸酸的跟你說:生日快樂。嗯,他算得上是個浪漫的人。
下午的時候,我在房間看書,弟弟跑過來我的房間,鬼鬼祟祟的,壓低聲音問我蛋糕大概多少錢。我一下子懂了他的意思,然后我倆決定去買個蛋糕,給媽媽認真的過一次生日。
說干就干,他假裝買文具就出門了,趁著老媽離開院子的間隙,我們“里應外合”把蛋糕拿進了家里。弟弟說老板娘交代了蛋糕得放進冰箱的,于是為了不讓老媽在晚飯前發現,我們自告奮勇,承包了晚飯。
平時從沒做過菜的弟弟今天也給足了面子,負責洗菜、切菜和炒菜,完全聽從指揮。過程雖然歷經千難萬險,但結果是我們在廚房忙活著的時候,老媽還是發現了冰箱里“來歷不明”的蛋糕。
盡管事情已經盡數敗露,但我倆依舊矢口否認,守口如瓶,在老媽的訊問下幾次差點露餡。
還好媽媽也是好哄,真的以為是老爸下午回來偷偷放進去的呢。
晚飯過后,媽媽開始“審問”老爸。爸爸一頭霧水,還以為家里進賊了突然很緊張。我跟弟弟實在憋不住哈哈大笑。然后端出蛋糕,點上蠟燭,給媽媽戴上生日帽。弟弟在一旁“主持”,可以開始許愿了,好了可以吹蠟燭了……大概是第一次這么認真的過生日,媽媽顯得很沒有經驗,有點手足無措,但是明明也開心的合不攏嘴。那一刻我暗下決定,以后爸爸媽媽的每一次生日都要認真的過。
在點蠟燭的時候,我清晰的看到了那上面的數字,46。我第一次給媽媽過生日,她46歲了,可以說已經不年輕了。
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到為人妻為人母,歲月在她臉上劃出了皺紋,在她發絲上染了銀色,唯獨那份簡單像小女孩的純情羞澀還在,像個情竇未開的少女。真好。
我很感激生活,總是給我們擁有儀式感的機會,讓我們能不用力就記住生活。
此刻,媽媽已經安靜的睡去了。但我想,這輩子的這一天,她46歲生日這天,她會永遠記得的。
她會記得清晨的祝福電話;
她會記得那天她給外婆買的鞋子;
她會記得她的兒子為她親自下廚;
她會記得出蠟燭以前許的愿望;
她會記得一家四口的合影……
簡單一點,我希望她能記得那天跟往常有點不一樣。如此就好。
這便是生活的儀式感。
題外話/首先謝謝你看完。
我是等小七,喜歡用圖片發現生活,也努力用笨拙的文字去記錄生活。如果我有哪一句話打動你,記得告訴我。喜歡記得給我小紅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