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師從著名團體心理咨詢大師亞隆的美國資深心理學家喬塞爾森女士所寫。本書的一大特點是強調了人際之間相互的聯系與共生共存性;另一大特點是專注于女性,作者用細膩的筆觸、獨特的視角,結合堅實的臨床經驗、研究背景,帶領我們暢游于女性心理世界。
作者根據她提出的與他人建立緊密聯系的八個維度構成的關系模型來寫,他們分別是:抱持、依戀、激情體驗、坦誠相見的確認、理想化與認同、共同性與共鳴、嵌入、照料。這些內容在我閱讀時不同程度的啟發我。之所以在有限的篇幅與時間內選擇“理想化”來寫,說明這個內容在不久的過去或現在是我熟悉的,也可能是最困惑我,當然也是我最想通過學習、輸出來加深認識的。
一、什么是理想化?
理性化是一種吸引我們趨向他人以便擁有他們或者他們的品質的內在心理過程。所以一旦我們把他人理想化了,我們就把他們的品性定位在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擁有的范圍內,我們渴望擁有我們沒有而別人擁有的宏大的東西,比如胸懷、才能等。
在關系中,理想化發展的開端在于發現那些與我們有相同或不同經歷的他人有與我們自己不同的品質與能力。理想化是普遍現象,它常常體現在描寫愛情的著作、電影等藝術手段中,比如羅密歐為朱麗葉的完美無瑕而神魂顛倒。
二、理想化的實質
我們人生始于帶有原始的、廣泛的權利體驗即有無所不能的嬰兒期,他們擁有一種可以掌控世界的錯覺。這種全能的感覺隨著長大而讓位于對自我局限性的認識,即人還被別的東西所控制著。我們懊惱于自己的無能,所以依賴他人的能力給我們安全感,并希望自己最終擁有像他們一樣的能力。
亦即理想化是由一系列我們對他人的品味所構成,正是在這種品味中我們在幻想的世界里對他們予以回顧與再現,設想著自我與他們聯結起來并達到他們的完美之境。在陷入情網的愛情理想化現象中,根據當代精神分析流派的觀點,被愛的一方是我們兒童時代父母的理想化形象的再現,它體現了所有那些值得向往和完美的一面。
三、理性化的作用
對于人的成長而言,理想化是必須的。只有存在理想化,才會對遠景展望或者對自我與局限因素邊界的超越有一種快樂的感覺。所以青少年朋友雖然少了對父母的理想化,但仍會搜尋那些擁有父母曾經詳細描繪過的理想化品性的人,因為他們渴望自己能夠擁有別人的榮耀顯赫,這也就榜樣的力量吧!
書中介紹一個把他人理想化體現正向的例子。亞瑟是伊芙的大學法語教授,伊芙被他的思想、涵養、做派、身軀等深深吸引,他是她在現實中所能看到的最完美的形象,甚至把他看作希臘神話中的男神。為了極度渴望贏得對方的青睞,伊芙通過努力學習,最終成為他的杰出學生。伊芙以亞瑟為榜樣,并在他的熱情支持下獲得了文學的博士學位。
書中沒有介紹這是真實來訪者的故事還是出現在電影等藝術作品中的,在我認為,藝術與現實是很大區別的,如果用藝術作品來說明是沒有多大說服力的。我并不想斷章取義,故事還講述了伊芙想要擁有被她理想化的亞瑟,最終發現對方是同性戀者,她因此做出了戲劇性的自殺行為,應該是未遂,因為后面介紹了伊芙認同了亞瑟的做法,即他做他的同性戀,我還是一如既往地崇拜。這里的認同是區別于擁有被理想化的人另一種方式。
四、理想化產生的條件
這個內容是書上沒有展開來講的,有也是只言片語,但因我所經歷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事情,所以對它有較深印象。理想化產生的條件我現在能想到的有三點,一是有容易被理想化的客體,二是有容易把他人理想化的主體,三是有產生理想化的環境,就是距離得遠,就是人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太近了或者直接得到對方了就淡然無味了。下面我主要說說前兩者。
被理想化的客體或者直接說被愛的一方,這些人就比另一些人更容易被理想化,盡管理想化的結果由于其片面性遠離了事實真相,但不可否認的是被愛的一方確實有他們的特質基礎,比如男性的,很有男子氣概,很有風度,很有才華等。
理想化的主體如果是處于兒童的精神分析提到的俄狄浦斯時期,他們把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都理想化了,他們希望“擁有”他人。通過擁有完美他人,他們感到自己被強化了,與完美無瑕相毗鄰。
順利度過俄狄浦斯期之后,理想化就成為對我們自己的脆弱和缺乏知識的回應:我需要相信其他某個人擁有我們所沒有的控制力。書中介紹了一個作者的患者,一位小提琴手,她覺得她的音樂教授們知識的廣博程度超出她的所見所聞,幾近于奧林匹斯上的眾神。她想成為他們中的重要他人,所以她勤學苦練小提琴。她用理想化作為實現自己技能的途徑,但她太理想化了,以至于她永遠不能感到滿足。為了保持像教授們的理想化形象,她以強烈的嫉妒與缺陷感為代價,就是說除了練琴,其他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忽略了。在這個例子中,理想化既是她的動力又是她的阻力,是一個機遇與危險并存的關系,其阻力的根源是她擁有一個脆弱不自信、沒有強有力認知能力的自我。
五、我所看到的理想化現象及思考
從上面的介紹,我基本理清了什么是理想化,理想化產生的實質、條件以及理想化有機遇、危險并存的作用。下面談談我所了解的理想化現象。
先說一個名人,就是一直喜歡林徽因的北大哲學教授金岳霖,林徽因到了因為金岳霖而在婚姻面前做抉擇的地步,最后金岳霖因為不想傷害梁思成而主動退出,最后也是大家看到的,金岳霖終生未娶。我很不敬地猜測,他一直把她理想化了,她就是內在美與外在美的化身,當然也美,但過于理想化了,又因為不能在一起而保持了這種理想化——通常得不到都是最好的,得到就不覺得完美無缺的。又很不敬地猜測他也需要保持這種理想化,如果破滅了似乎也否定了當初自己的堅持,其實這也很難受!
再說一個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一個男人很喜歡一個女人,據說還沒怎么接觸(理想化的條件吧!)即便女人結婚了甚至定居外國了,這個男人也跑過去悄悄地了解對方的生活。這個男人也因這個原因,年紀很大沒有結婚。看完,我感覺讀了一個既感動又凄美的故事,雖然我友好地看待那是真喜歡,但也難以理解,同時想這個男人到底把對方理想化到什么程度了!
在我年輕的時候,由于個性的脆弱與極少經歷引起的認知缺乏,一直覺得不能獨自掌控生活,需要一個人來依靠,也需要借助他人來認可自己,在這些過程中,常常把對方理想化了,學識與人品的理想化,還很徹底。最終發現沒有完美的人,其實自己也可以在慢慢地掌控生活。
在愛情里,不需要把對方理想化,這樣就仰視,感覺不到自己的可愛與價值了;也不需要感覺自己很有優越感,高高在上。只需要了解,包括對方的優點與缺點,最后依然能接受就好,相愛了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