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寫文字來,我的第一次應該在小學三年級。那時有一篇寫大紅公雞的課文,象順口溜一樣,我的第一點文字就是模仿著,也寫了百幾十個字,不過寫的是花母雞,居然還被老師夸獎了,令我信心大增。
小小母雞責任大,或者下蛋或作媽。
一無是處只啄米,遲早鍋中滾油花。
我們的童年,沒有電視,沒有網絡,沒有游戲機,但卻有大量的小人書。什么《斗鯊》,《黑桃皇后》,《敵后武工隊》,這些都成為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那時,我家閣樓上至少藏有上百本小人書,但我的閱讀量卻不知成多少倍地往上翻了,因為我們與其他的伙伴都是交換著看的。
那時,每本小人書的扉頁上都寫有自己的名字,以免被別人混走,另外還必有如此字句: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借了不還,全家死完。
也許我花在小人書上的精力太多了,以至于母親將書或者藏起,或者送人,甚至威脅我,都要燒掉。母親沒什么文化,但她希望我有出息,差點做出“焚書鎖娃”的舉動來。
其實,在童年時候,多看一些圖畫書,盡管懵懂,盡管只能浮光掠影,但總會有一些知識及閱歷潛移默化進我們的腦海里,同樣會給我們增強許多的語言組織能力。
玲瓏少年玲瓏心,不知紅豆喚作春。
無負相思存夢里,來年總將煥青青。
記得小學升初中時,我能進入鎮重點中學就是作文幫了我的忙,拿了高分。
進入初中后,班主任又是語文老師,寫得一手漂亮的粉筆字,又鼓勵我們訂閱《語文報》,多看課外讀物,我的閱讀面更廣了。我開始接觸《西游記》《三國演義》等長篇著作了,我也開始喜歡唐詩。我的作文經常作為范文被閱讀,我不大喜歡交談,看似沉默,但我有思想,有洞察,我的內心并不平靜。
到高中后,我的班主任又是語文老師,且一帶三年。那時可以看更多的書了,金庸的武俠小說也在我的涉獵之中,也開始看些外國名著,象《少年維特之煩惱》《斯佳麗》等。我開始狂熱地喜歡起宋詞來,蘇軾,晏殊,李清照等等的詞,一首一首地讀,一篇一篇地抄,席慕容的詩也是一首不落地看,我整個人變得多愁善感了。當然,我的寫作能力也進一步地加強,每次的作文總能獲得幾句老師的褒獎。
亦師亦友亦知音,桃紅柳綠舞青春。
登高視遠展胸襟,書海汪洋有乾坤。
書與音樂是我最好的伴侶,我喜歡一邊看書,一邊聽音樂。哪怕別人在旁邊將麻將摔得山響,或者將音響開得如同地震來臨,我依然可以在旁邊怡然自得地看書,或者聽音樂,又或者二者兼顧。其實很多歌詞里面夾雜著非常美好的文字,讓人一見傾心,過耳不忘,所以我的小文里面經常會拿一兩句歌詞來用用,非常自然。
盡管現在早已離開學堂,不拿課本多少年,就是打工再苦再累,我也不會忘了看書,忘了聽音樂。雖然我不打牌,我不抽煙,也許在很多人眼中一無是處,但這兩樣至少我一直堅持,不忘初心。即使上班再累,再煩,下班之后,我依然可以手捧一書靜如處子,心靈立馬平靜。
其實,書看多了,就容易有下筆的沖動,看得多,記得多,不論古今,不分中外,都要有所涉獵,很多佳詞妙句信手拈來,即成文章。
就我個人的看法,寫文字最基本就是一個“真”字,首先寫真實的場景,真實的想法,粗言糙句卻有真情實感,慢慢寫得多了,文字自然流暢,文采自然飛揚,而情感必將細膩,柔韌而耐品,也必將打動人心,讓人回味無窮。
提筆三兩字,情自心底生。
落筆如生子,擲地必有聲。
記得兒子暑假作業要寫一篇自己村莊的美景,他居然呆在房間內咬著筆頭冥思苦想半天,一個字都不曾落下。我也不跟他講解什么,直接將他拉出門外,讓他先自己看,邊看邊想,不急著寫。我們村是水寨村,村子被一口大塘環繞,塘邊柳樹依依,迎風搖曳,塘里波光鱗鱗,夕陽映照在水上,真正是天上一個太陽,水里一個太陽,余暉裊裊,偶爾還會有一兩只野鴨在水中輕捷地鳧游,塘邊有勤勞質樸的村婦在浣衣,水花飛濺,畫面非常美。
兒子看了一會,我指了指柳樹,夕陽,村婦,還有遠處的青山,問兒子美不美,兒子說美,兒子似有所悟,很快就跑進屋了。半小時后,兒子就寫了五百字的小文,我看后,提示他還缺點什么,我點了點他的胸口和腦袋,他馬上明白了,又認真地添加些他此時此刻真實的心理感受。我再一看,哈哈,很不錯了,有景有情,有濃墨重彩也有白畫素描,簡直有點超出他的年齡,我再稍微潤些色,他的作業就完成了。后來,他的這篇文章老師給了很高的評價,真情流露。我問兒子作文難不難,他撓著頭皮說也不怎么難。
其實,只要將景與情很好地結合起來,不要一味空談情,也不要長篇大論光寫景,而是融情于景,借景生情,景為實景,不管明艷或者蒼涼,由景而生真情,亦可豪放亦可悲切,再適當遣詞造句,細心推敲,必有妙文生成。
我景存我眼,我情落我心。
眼轉心思動,好字噴薄生。
有些平凡事,即使用平凡的文字,三言兩句,簡潔洗煉,只要真實自然,一樣可以直抵人心,讓人顫栗。
還有一些表達方式,不一定要用比較大眾的普通話說出,用方言寫出來,其實大家都懂,但讀起來卻很有質地感。比如“下雨”與“落雨”,大家一看就明白,一個意思,但我認為“落雨”就妙得多了。寂寞時用它,空落失落的意境出來了,而且還帶有一種動態的節奏感。感嘆時用它,雨落得好大呀,一種密集擲地有聲的意境躍然紙上。郁悶時用它,雨怎么還在落呀,一種煩愁不休不止的感覺也在心頭彈跳,讓人落寞無邊。
所以呀,有些字有些詞不必刻意追求,往往第一個蹦到你腦海中就是最恰當最自然的。
當然,寫的多了,提起筆來,就會自然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很多文字真的會如氣泡一般在筆尖源源涌出。看的多了,一些寫作技巧會潛移默化到你身上,你不需思考,它不知不覺就會被你應用到實踐中。
歸根結底,要想寫得出一點文字,必須依靠長期有心的積累。多看,多寫,多聽,積累詞匯,積累情感,積累素材,增長見識,提升閱歷,加強文學素養,廣度,深度一樣不落,滿了,文思就溢了。
所謂勤能補拙,熟能生巧,妙筆生花,文思泉涌,下筆如有神,莫不如此。
世間多少事,莫不有情緣。
蒼山戀碧樹,老屋繞炊煙。
牧童橫短笛,廣廈霓虹間。
世故人情妙,望君有慧眼。
以上所言,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經歷及粗淺體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希望拋出磚去能引得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