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動的知識更有價值(新語)
作者:文昕雨
知識流動,會凝固嗎?
有人會說:無稽之談!在互聯網時代,巨量信息噴涌而至,人類更需要考慮的是減負、過濾,而不是擔心知識不再流動。但真的有人在操心此事,他們會說:貧窮、災難、戰火,無不會對知識的流轉形成“天塹”,造成阻梗。所以,他們號召更多人參與知識分享,將知識“裸捐”出來,以期促進社會的知識交流和傳承,推動創新發展。
“知識像燭光,能照亮一個人,也能照亮無數的人。”正是在跨過地域、超越歲月的流動中,知識與人類社會的命運緊緊地纏在了一起。如果說,世界上存在一種通用言語,用來溝通彼此,傳承賡續,那么它一定叫做知識。
若一切安好,知識的流動自會通暢無礙。然而,世事并沒那么如意。貧困饑餓的生活、戰火硝煙的陰霾、厭學輟學的心態……巨大的境遇差異,使知識分布愈加失衡。
笛卡爾曾說過,“世界之大,而能獲得最公平分配的是常識。”
的確,愈加高低懸殊的“勢能差”,知識流動就愈加刻不容緩。其實,知識并無界線,充滿勢能的知識湍流本就該流淌到更多亟須澆灌的土地,滋養更多的人們,填滿橫亙的溝壑。
有人擔心,知識會不會像冰川一樣,要經歷一輪又一輪的刺骨冰凍?答案是否定的。
在汶川地震北川中學臨時教室的黑板上,“多難興邦”四個字,讓上課的孩子分外用心;在杭州圖書館里,即使身體流浪,也要在書中為心靈找到安放之處;在冷清的實驗室,正是知識的傳遞與溝通,讓創新成果層出不窮……流動的知識顯然更有價值,在流轉與傳遞中,知識得以升華。
知識不懼寒冷,卻尤怕閉塞。
對中國而言,拒絕知識的流動,才導致“以通事二百年之國,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離合”的近代之恥;接納知識的傳遞,才迎來從“東亞病夫”到“錢塘弄潮兒”的現代曙光。而對個人來說,“知識改變命運”,莫不如說是“知識的流動改變命運”。
也由此,人們彼此間的分享就成為知識流動不可或缺的前提。而這,就是“知識裸捐”公益項目的初衷所在——建立平臺、分享知識、推動創新,在大眾心里埋下“讓知識流動起來”的觀念。在人與人的分享中,知識流淌不止、涓涓不息。
“與人玫瑰,手有余香”,正是在這濃郁的芬芳彌漫中、在含情脈脈的溝通里,知識悄然流動。但更深刻的命題是,如何通過加速整個社會的知識分享,讓知識流動得更加磅礴和綿延?無疑,這不僅需要單個機構的努力,還需要每個人分享理念的提升,更需要整個社會分享機制的完善。
本文轉自:2016年10月26日 《人民日報》 社論
我們誠摯邀請您加入“知識裸捐”公益行動!
用你的力量,
**促進整個中國社會的知識分享、知識流動,******
幫助更多渴望進步的人用“知識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