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蘇北農村,分田到戶那個時候,農忙時,我們那里有兩個快餐。
一個是魚疙瘩
那個時候,農忙起來,大人小孩多會在地里干活,因為沒有先進的機械工具,全部是依靠人力來完成地里的一切。
中午的時候,父母親兩個人,輪流回家做飯,做飯的時間很快,往往是做那種魚疙瘩。做魚疙瘩的時候,父親回家十分鐘左右,我們就可以回家吃飯了。
魚疙瘩的材料就是面粉。父親回到家,洗洗手,用他以前挑河時發的那個半大瓷盆,有我們洗臉盆的三分之一大。取半大瓷盆的面粉,用溫水(手摸著不燙的水)和著面粉,把面粉和成淤泥狀,不能有小塊,如果有的話,要用手捏開小塊攪拌好。
大鍋放水,燒開,和好的面用調羹,舀起放開水里,開水會把調羹里的面裹成一個不規則的圓狀。然后一勺一勺舀著和面,放在開水里,舀好后,開水里會有一個一個大小差不多的面疙瘩,我們稱呼為魚疙瘩,蓋上鍋蓋后大火燒,燒開后加少許冷水,蓋上蓋再次燒開,然后魚疙瘩全部浮在水面,熟了。
父親會把熟了的魚疙瘩裝在碗里,等我們回家的功夫取一點自制豆醬用油炸一下,就是我們中午魚疙瘩的調料了。
整個制作要不了十來分鐘。
魚疙瘩方面快捷,特別沖饑而且不易餓。計劃閑時我自己準備做一下,回憶一下舊時快餐。
二是勾粥
這個不是農忙的快餐呢。
我們那個地方,早飯多是喝稀飯的,到現在多是。有時候早上粥煮得多了,家里人吃不完,舍不得倒了,留著。如果是夏天,怕粥因為溫度高會餿,我們會把粥放在一個竹子做的籃子里,用繩子系上吊在井里保鮮(農村里,家家有一口井)。
到晚上的時候,母親會割一把韭菜,打理好,用油鹽大火炒半熟加點水,把剩的粥倒在鍋里,用鏟子把韭菜和剩粥勾均勻。蓋上鍋蓋小火慢燒,五六分鐘后即可。
這個粥叫做勾粥,味道好,自認為比八寶粥要好吃。
勾粥,可以稱它為是一種營養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