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看了電影《親愛的文森特》,講的是文森特·梵高飲彈自盡之后,圍繞他的死亡,熟悉他的人們試圖還原他的死因的故事。電影用了十分耗工費時的制作方式——全油畫,整個效果美輪美奐,是一部向梵高致敬的作品。
電影中描述說梵高從小就是個不受父母喜愛的孩子,成年之后總是被人認為在與人交往方面木訥而不懂得察言觀色。他在選擇了多種職業均告失敗之后,終于在27歲那年才開始拿起了畫筆進行藝術創作?,F代的精神學家對梵高研究之后發現,他可能具有某種程度的自閉癥,導致他對于大家普遍選擇的職業無法勝任。
一個從小有自閉癥特征但在那個時代無法獲得任何社會和家庭的幫助的孩子,在受盡他人的排擠和異樣眼光以及職業選擇種種不成功之后,是需要聽到多么難以抗拒的內心召喚之后才能在27歲開始決心以畫畫為生?
童年艱難的成長過程,成年后一事無成,決定結束生命之前創作的飽含他所有生命激情的上千幅畫作中只賣出一幅的經歷,到死之前都一直需要靠自己弟弟的供給的他,是如何對抗世俗眼光,相信自己與生俱來的價值的?
電影最后他說,“我是誰?在大多數人的眼中,一個無名的人,一個不存在的人。一個沒有、也永遠不會在社會中擁有任何地位的人。簡單來說,就是低層中的底層?!?/p>
“好吧,即使那是完全正確的,有一天我將會用我的作品讓所有人看到,這個無名的一無是處的人,他的內心都有些什么。”
這部電影,關于一個生前被所有人當做神經病而生后卻被真正能理解他的價值的人們奉為世上少有的天才藝術家的電影,看到最后莫名戳中了我的淚點。
我仿佛看到了他兒時的影子。
一個天生在某些方面具有驚人天賦,卻在另外一些方面極度欠缺的孩子,生長在一個無法理解他的天賦的價值,同時對他的欠缺沒有能力提供幫助,甚至因為他的這份不同而將這個人從社會可接受的范圍內一筆抹殺的時代。
我心痛這樣的悲劇,因為我每天都在觀察著一群尚處于人生之初、以最為自然、最為擁抱內心、最為跟隨內在精神引領的方式生活的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他們的本質是那么地自然美好,是造物主在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作品,實在是不應該受到任何人為的扭曲和破壞。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些孩子們吧!
創造力和想象力驚人的小斯,總是能想出最好的游戲點子,總是能創作出最有創意也最大膽的藝術作品。社交能力、理解他人想法和情感能力超高的她,對于記憶性的知識學習卻少了一根筋,再怎么努力數也數不到“五”。
另一個小朋友小可,則是小斯的“翻轉版”。小可對于各種記憶活動尤為擅長,在沒有老師教授的情況下,就可以自如進行讀寫,甚至寫出完整的句子,數學方面也是自動發展出做簡單加減的能力,經常讓我們當老師的大跌眼鏡。
但是小可對于社交信號的解讀能力非常弱,很難回應其他人的想法和指示。入校時年齡已不小,卻連簡單的問答對話也無法完成,還對于秩序近乎偏執地遵守。例如早上爸爸送完小可是應該立即就消失的,如果過會兒發現爸爸還在,小可就看不懂了,然后就過來推爸爸“你現在不應該在這里了,走走!”。
還有一心想當帶頭人,在游戲中有很強領導能力,也對權力較量極為熱衷的小新;也有雖然社交能力很好也很受歡迎,但從來不爭不搶,更喜歡獨自沉浸在畫畫創作的世界里的小瑞…
這些與我朝夕相處的孩子們,對他們來說,沒有好或者不好的標準,有的只是全身心地投入當下每一個時刻,生動地活出他們每一個人的與眾不同。我每天所做的,就是在他們困難的發展領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他們的特殊才能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機會。
每天我都能看到他們在以自己的步調慢慢進步著。
在人們開始挑戰傳統教學體系之前,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孩子們的期待都是標準答案復制——符合社會需求。漸漸的,我每天都在見證的那些靈動的卻看似無用不符合社會需求的稟賦開始被埋沒,被社會需求的能力則是“一技在身走遍天下都不怕”,卻忽略了對其他不足的能力的培養——例如小可明顯的天生欠缺的社交能力。
一句話,社會需要你,你就有價值,不需要,則無價值。這么看來,人生還真得靠運氣。
在我成長的年代,數理能力好就算運氣了,對我這樣從小就右腦明顯比左腦發達的孩子來說,也不得不被迫著選擇“學好數理化”?,F在的我當了老師之后,遇到小斯這樣的孩子,看著她這樣每天忙于幻想和創作,卻對記憶式的知識學習一點興趣和能力都沒有的孩子,怎么能強求她們放棄自己原本具有的強烈的內驅力,去選擇一個沒有任何興趣的學習領域呢?
同樣的,又怎么能要求數理和記憶能力超常,而在社交情感能力發展方面需要大量幫助的小可,去從事需要大量運用社交能力的工作呢?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內心都有聲音,這個聲音叫做直覺,與我們的天賦和熱情直接相關。如果不仔細聽,漸漸地就聽不到了。
與生俱來的天賦被埋沒,于是只好平庸地生活著大家相互確認過之后還算穩妥的生活,這是我們大多數成人的寫照。據最近幾年的蓋洛普數據統計,所有美國人中有54%的人群不喜歡他們的工作,而中國人的比例,猜猜有多少?
只有約6%的人群喜歡并且積極地投入他們的工作。
有少數的人群,內在的召喚過于強烈,生命力也頗為頑強和旺盛。他們在追尋自己的道路上不愿意放棄,有的就真的慢慢地開始靠近真實的自我本質了。
至于那些很不巧缺乏了各種社會所需的技能的人們,生長在一個社會選擇人而不是人選擇自己生活的年代,怎么能不被稱作是“一無是處”呢?開篇提到的梵高,正是完全無法融入群體,群體又對他“瘋狂的”藝術創作完全不理解的兩難狀況。他的悲劇結果幾乎可以預見,即使他本身有著忠于真實自我本質的實為偉大的靈魂。
但直到結束自己生命之前,他仍然沒有失去善良之心,也沒有失去對自己價值的肯定。他要讓世人看到,他的一整個時代都無法理解、但同樣真實的內心,他的無可替代的價值。
好在這已經是一百多年前的歷史,現代的父母和教育者已經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樣擔心“異于常人”的孩子無法適應社會生活,因為幫助他們、包括每一個孩子挖掘自身潛能、讓天賦顯現并且茁壯成長已經成為了我們刻不容緩的使命,一切正在發生變化。
我終于看到了人生公平的希望,即相信——人生來就有價值,無需所處的社會為我們定義,也沒有統一的標準需要去符合。我們需要做的是,發現自己獨有的潛能,再努力將它發展成為對于他人和社會有貢獻的價值。
養育者們正在行動。
個人成長(personal development)的意識在西方正在飛速地發展,在國內也能看到一些嘗試的萌芽,不過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承受的重擔太多,所以治愈過去經歷的創傷是目前國內個人成長關注人群的重點。
而個人成長到最后的目的都是,發現“我是誰”,了解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最初狀態是什么樣的,與我們與身俱來的本質聯結。只有成人做到“活出自己”,才能放棄強大的自我意識(ego),在我們精神的最深層面與我們的孩子相連(孩子就是天然的精神體),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本質,有能力創造順應自己內心實現自我的生活。
教育體系的設計者們正在行動。
我還無法總結現在世界的教育體系已經發展到什么程度了。不過我能看到的,是大量的希望改變傳統教育體系的嘗試。個性化教學正在被不斷提倡,甚至在某些國家已經實現了成功的實踐。人們希望還原教育的原本意圖。
“教育應該是僅僅提供土壤,卻不能控制從這個土壤里將長出什么來,否則就是違背教育的目的?!?/p>
國內的民間實踐者也正在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進行教學嘗試。我關注的幾個影響力很大的個人公眾平臺,都正在與全世界最好的芬蘭教育進行合作,希望可以將新的理念引進落地國內。此外還有不少非主流理念的學校也在默默卻一直不斷地發展中,“讓每個孩子都完整地成長為他自己”的火種正在一個又一個關注教育的人群心中蔓延。
整個未來的走向正在倒推行動。
傳統教育理念和體系輸出的是符合工業社會要求的合格的工作者,而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們預測在未來十年內有45%的工種將會逐漸消失。換句話說,過去社會設定的對一個人的價值標準——是否符合社會生產的需求,很快就會退出歷史舞臺。我們“生而為人”的價值在哪里,將需要我們自己發掘。
為了應對這個即將到來的局面,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如此迫切地需要最大程度地擴展自身的意識領域,從不斷向外探索轉為向內。因為那是所有智慧、能量、意圖、創造力最終來源,使我們“生而為人”的最終依托。
對于未來的教育,我是喜悅并且充滿希望的,因為我看到人們終于開始大范圍地關注人的本質、如何才能走向真正的幸福、如何先活出自己再用我們全部的體驗引導我們的孩子們。
觸碰靈魂的教育可能就在不遠處。
可能有人要說,大概沒有人對于國內的現狀這么樂觀吧。其實我身處的這個國度,也是傳統教育體系為主,我的女兒也將在今年九月份進入公立小學。我不知道將面對的是什么樣的情景,也許也將經歷掙扎和迷茫。
只是我堅信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讓改變發生,我們每個人都能具有影響他人的能力。越是孩子們無法在外界獲得的支持和幫助,作為他們的養育者,就越要堅定自信地為他們提供這些支持和幫助。
而要具有這樣的能力,需要我們自己必須不斷地治愈、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前進,并且相信:
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無人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