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氣息漸漸從隱藏的空間中散發出點點滴滴,勾動著我們蓄發的活力。春節之后,日照時間漸長,傳遞給我們更清晰的“開啟新一年”的提醒。
和媽媽電話里聊,聽得到她的快樂和對新年的期待。自己已經默默地想過了要讀幾本書,要怎么練吉他,讓我覺得很是暖心。其實我媽是我十八歲以前見過的元認知能力最強的人,最明顯的特征是她沒有拖延癥,清晰地按照自己的內心日日踐行。她不了解那么些復雜的高階思維模型,但每一天都在快樂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有時候有我們幾個拖后腿的打岔,但她依然雷打不動的按時完成上課、看外婆、做家務等一系列行動。不出意外的,她成了一個工作生活都相當被人贊許的人。
不知道怎么就拐到聊爸媽這來了,還有點不好意思啊。
我爸爸是我十八歲以前見過的最具判斷力的人。他揉和了自己的智慧、大局觀、擔當和一點點狡黠,面對所有生活岔路口,帶著一家人平平安安地走到今天。時至今日,依然在關鍵時候罩著我,還樂此不疲,不打算下崗,是家族里最被信任的人。
最近,爸說要學二胡,就是不知道什么時候會開始。在執行力上,爸爸永遠是被媽媽催促的孩子。我猜可能是自從結婚,爸爸因為有了外力的彌補,就減少了對自我督促能力的鍛煉。有時候我有什么家庭計劃,跟爹說之前潛意識里會有點隱憂說幾次才會看到結果。
不過,我也不期待爸媽都完美,他倆這么多年早就成為一個整體,拆開來,就會發現彼此都缺了對方擅長的那一部分;合起來,就怎么看怎么喜歡。就像寫讀書日記,當兩個人都寫的時候,就會看到每個人你追我趕,歡喜得很。
爸媽的讀書行動,對我和妹妹都有極強的治愈系功能。以前妹妹壓力大的時候,回一次家,心理狀態就會好轉很多。不知道這次她能不能得到補足給養,開始新一年的努力。
妹妹是個善良聰明的娃兒,但因為沒領會姿勢而屢受挫折。也許因為曾經的她一直沒學會平等和體貼地溝通,要么退至墻角,要么直接闖入,所以擋住了自信的陽光在她臉上閃現。在對待目標的追求上,爸媽和我都沒做好引導者,我一直沒找到如何穩定她心神的力量,幫她集中有限的精力,在一項技能上學有所成。有時候我說得太啰嗦,她領會不了要義;有時候寄希望她自己能學會,就站在遠處看著。這個我不知道怎么破的謎題,希望在愛的關照下,新年里答案自然顯現。
每天,我都很喜歡讀爸媽的學習筆記。有他們一起做知識的搬運工,真是很有動力。其實,大部分人都無需是知識的創造者,做一個快樂地搬運工就足以滋養人生。我們在輸入和輸出中,將已有的知識組織并傳遞,或者把我們學到的工具用到工作或生活中,這就是意義。
————— 2017-01-30 —————
媽咪 08:25
別讓孩子受恐懼的影響
如果孩子覺得生活中充滿了恐懼,他們就無法面對和解決今后的困難。因為恐懼會降低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
家長要教會孩子對可能發生的危險多加小心。教給孩子小心過馬路,不要接近陌生人,不要玩火,游泳要視水的深淺和考慮自己的水平,等等。這些內容是讓孩子明白能力極限以及出現危險該怎么辦,給孩子增強勇氣,而不是給孩子造成心理恐懼。恐懼會讓孩子膽怯并喪失勇氣。
沒有哪個家長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受苦,但我們必須明白,人生很漫長,禍福難測,疼痛和苦難不可避免。事實上,勇敢的孩子所受的痛苦會更少??謶謺屚纯鄶U大,恐懼會讓當事人的解決能力和應對能力減弱。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面對和接受困境,使孩子免受恐懼的影響。
爸比 09:17
自卑
每個人都有一個“愿望中的自己”,“感覺中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當“愿望中的自己”遠遠大于“真實的自己”的時候,就很可能產生自卑。例如,一個人的相貌低于平均水準,他就很可能產生自卑。
首先,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有時候,整個社會向他灌輸的觀念可能是錯誤的。例如,“自卑”、“自負”都被定義為負面的,“自信”才是健康的。有時候“自卑”不一定是缺點,該自卑的時候就要自卑,這才是正常的。
其次,優秀的人更容易自卑。因為,資質處于平均水平附近的人,從概率的角度來看,幾乎不會遇到極大的落差。而優秀的人,優秀的方面和其它的方面落差就比較大(由于他對自己各個方面定的標準比較高),更容易自卑。
我們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狀態,就必須做到:一是不嘲弄他人。嘲弄他人最終收獲的對自己的傷害,嘲弄者必被嘲弄。二是“忘記自己的優點”。就能表現出“謙虛”、“低調”的風范,謙虛、低調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優化策略。三是在自己的語言中,把“優點”和“缺點”這兩個詞替換成“特點”。這樣就能平靜的對待自己的特點,也能平靜的對待他人的各種特點了。四是“適當的放縱一下自己”。承認自己是有缺點的,可以是心智獲得解放。對自己的缺點,有可能對別人造成傷害的,就要克服;對“無傷大雅的缺點”可以適當的放縱一下,例如,有時候“自負”一下,“自卑”一下,“虛榮”一下,也不會影響什么。
————— 2017-01-31 —————
媽咪 07:53
做自己的事
“媽媽,爸爸打我!”媽媽放下手中的活,抱起兒子安慰說,“別哭了,有媽媽呢??磱寢屧趺词帐鞍职??!苯酉聛?,媽媽和爸爸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很顯然,媽媽是家中的“強者”,她和兒子聯手對抗爸爸。兒子很享受地利用爸媽之爭來確保媽媽愛她、支持她、維護他。而事實上,兒子和爸爸的事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媽媽沒有必要插手。
圣誕節到了,奶奶給唯一的孫女瑪麗買了好多禮物,而媽媽認為奶奶這是在溺愛孫女,她認為只有在適當的時間,有合適的理由買恰當的禮物。為此,她讓爸爸跟奶奶說說這件事,而爸爸拒絕了她,認為她不可理喻,結果兩人發生了一場爭吵。媽媽不可能限制奶奶的做法,她管不了的。媽媽要做的就是,提醒孩子不僅要學會accepting gifts,還要giving gifts.奶奶的生日,瑪麗記得送奶奶生日禮物或制作禮物。其它的,媽媽沒必要插手。
生活中,除了父母,孩子要接觸其它大人。先有祖父母、親戚,接著是鄰居、小朋友、同學、老師等等。父母很難控制這些人對孩子的影響。當孩子受到不良影響時,他們本能地反對,這其實沒用。他們要做的是及時給予恰當的指導。孩子必須和不同的人接觸,積累不同的經驗,這樣他們才能學習、了解、判斷、感知這個世界。
做好自己,不要介入孩子的事情。當然,不是說對孩子的事不聞不問,而是說,看到孩子發展出錯誤的觀念時,跟孩子開誠布公地討論,讓孩子自己思考,培養孩子理性思考和判斷力,孩子就能夠形成對他自己現在和將來最好的能力和價值觀。
爸比 08:11
靈感
靈感是指文藝,科技活動中瞬間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突發思維狀態。靈感的出現,只不過是“量變到質變”的那一瞬間突破綻放的鐵樹之花。
隨著一個人信息輸入量的增加,大腦會因為需要而主動生成新的灰細胞。科學家已經發現,使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語言的人,大腦擁有更多的灰質細胞,由于顱腔的大小是有限的,于是灰細胞的增加最終會導致灰質的密度越來越高,這也會使灰質細胞之間由神經元連接起來的可能性增大,好多信息就有機會聯系起來。“融會貫通”現象就會出現,就有機會產生“靈感”。所以,知識的積累和記憶是非常重要的。“死記硬背”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因而,當我們花上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鎖定一個方向或者目標,確定它切實可行之后,運用心智的力量,投入更多的時間,一路前行,就有機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就會有“天賜靈感”的產生。
————— 2017-02-01 —————
爸比 07:29
鼓勵
鼓勵身邊的人是一種美德!當你對身邊的人進行鼓勵的時候,你就會產生一種超人的風范,對方也因你的鼓勵增加了自信心,以及對你的信任感。因此,多鼓勵身邊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在現實中,能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的人,不僅是少數,而且是少數中的極少數。所以,鼓勵一個人是沒有風險的。
當我們鼓勵所有人的時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我們自己,因為最終我們會發現,自己開始進入一種他人無法想象的狀態,成為一個不需要他人鼓勵的人。因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費時間甚至生命,原因就是他們是必須獲得別人的鼓勵才敢于行動的人。而我們卻能成為另外一種人,一種不需要被別人鼓勵的人,其實這是一種境界。
媽咪 09:23
濫用憐憫不如鼓勵孩子面對現實
七歲的懷特對自己戶外的生日派對感到很興奮,可是生日當天一早,天下起了雨,懷特很是傷心。他跑去找媽媽,媽媽把他攬入懷中,“可憐的寶貝,天公真是不作美,媽媽也很難過?!笨吹絻鹤觽牡乜蘖?,媽媽心里充滿了愧疚和憐憫。
其實,懷特的傷心和失望是沒有必要的。孩子對大人的態度很敏感。大人如果可憐孩子,孩子就會更加自悲自憐。然而,當孩子自悲自憐時,他的痛苦會加倍,因為這時他不是去面對他的困難積極尋求解決辦法,而是越來越依賴于大人的憐憫,非要等大人安撫才能好起來。漸漸地,孩子越來越沒勇氣,越來越不愿意面對現實。這樣的態度有可能伴隨孩子一生。
大人避免可憐孩子,孩子就能學會克服失望。
對于生病的孩子,大人憐憫是正常的。但是,大人要留意自己的態度,不要因為孩子受病痛而楚楚可憐孩子。大人要幫助孩子鼓足勇氣,忍過病痛,度過難關。
大人不能呵護孩子一輩子。成人世界中需要勇氣、堅強和能力面對打擊,而這些不是長大后自然擁有的,而是孩提時代就該慢慢培養的。大人希望孩子勇敢地面對困難、挫折、疼痛,就要放棄隨意的憐憫。這并不是說對孩子的悲傷和痛苦不管不顧,而是給予孩子積極地理解和支持,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勇敢向前。
————— 2017-02-02 —————
媽咪 06:02
提出合理恰當的要求
大人要求孩子做事情時,理由要合理恰當,不能強制孩子,更不能要挾孩子。
七歲的湯米在外面玩,媽媽在門口喊他回來幫點忙,可湯米假裝沒聽見,繼續玩。媽媽生氣地大叫:“湯米,馬上回來,要不我告爸爸去?!眿寢層谜Z言當武器,威脅湯米。
孩子應該幫助大人做家務,為家里做貢獻,但這必須是孩子同意的,并且是規律性的行為。如果孩子沒按大人所說的做,那么這個要求可能不合理,大人試圖在控制孩子。當孩子感到被強迫或被指揮時,通常都會不服從,會反抗和報復。所以,大人要放棄自己的權威心態,做出合理和必要的要求,避免這樣的沖突發生。
爸比 06:56
效率
效率就是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任何人都不可能是100%的有效率,因此在做時間預算的時候,一定要留有空間,一個人除工作和學習之外,還應保證其它業余活動時間。
如果一個人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工作和學習上,那么他就是以工作成就為導向的人;如果一個人把大部分時間用在享受生活上,那么他就是以生活滿足為導向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二者兼得,那么怎樣選擇呢?黃金分割率就為你做出了抉擇:如果你是以工作成就為導向的人,每天規劃10個小時,就可以用6.18個小時工作和學習,用3.82小時享受生活;反之亦然。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腦”;而有些人“被自己的大腦控制”,被自己的大腦控制的人心智發育不是很健全,很容易滿足簡單的感官刺激。怎樣確定你是一個可以控制大腦的人呢?就是看你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哩,有多少是無趣而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有趣缺不重要的。如果我們一整天都在做無趣而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說明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腦了,成為大腦的主人了。
什么事情對我們是無趣而非常重要的事情呢?就是你所從事的工作或者選擇的職業。如果你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或者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每天專注一定的時間而堅持做下去,你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如果開始做這些事情難以堅持,你就可以參考“番茄工作法”來進行訓練。例如,一個小時的工作,你可以分成3塊,每一塊用20分鐘去完成,中間可以休息5分鐘,放松一下。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這種分割時間的方法就沒必要了,你就可以專注的去做你應該做的工作了。
Jingjing 22:10
我們每個人的“心神”都像一個容器,里面承放的就是生命之水,包括我們的智慧、品德,感情…
這生命之水猶如本源,滋養生命。不同的人修行不一,孕育出生命之水的多寡不同(好比圖中不同的刻度線),生活體驗也就有了質和量的差異。
不過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我們來從另一個角度看。
一個不斷被顛簸著的容器,無論有多少水,也終究留不下多少。而一個人,如果總是慌亂的,穩不住“心神”,那無論有多少潛力,也是發揮不出來的。
所以說,心靜不靜,“心神”穩不穩,才真正決定一個人能把人生活到怎樣的高度。
媽咪 22:16
棒!愿每個人的生命之水越來越豐盈![Smile]
Jingjing 22:18
“穩”具體來說,是這樣一種狀態,從容不迫,因為了解了自己,根據現狀對未來做出了全面的分析和決策而總是能運籌帷幄。
反之,“慌亂”則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總也沒法把當下的任何一件事坦然地完成。
Jingjing 22:29
心神的穩定來源于家庭的影響,也來自身的修煉。修煉出穩定的心神,會反過來滋養自己更加優秀。瞧,人生很多事都是這樣互相促進,正向循環。正因此,優秀的人基本上會越來越優秀,知識的遞增會逐漸呈現出復利效應。
而想要進步的人,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先選擇一件小事,穩住心神認真做。只要踏入了進步的螺旋體,保持基本節奏,很多幸運都會逐漸來敲門。
————— 2017-02-03 —————
爸比 06:45
節奏
節奏是指自然、社會和人的活動中一種有規律的變化。一個人的生活有什么樣的節奏,決定于他的人生觀,以及環境的影響。我們應該有怎樣的生活節奏呢?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節奏調整得慢一點”。例如:鍛煉身體,開始做比較容易,但長期堅持下來的就非常少了,他們的做法就是開始練得太很,很到很難堅持下去的地步,中途逃之夭夭。生活中的其它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很多人訂計劃的時候,都是“超人計劃”,往往不可能完成,更難以堅持。例如:每天背200個單詞,這是很不現實的事情。因此上,我們必須放慢節奏,對值得做的事情,應該慢慢去做,做到很久很久。人類有個本性,就是“速成”,其實這是一種不現實的方法。
正確的方法是:想辦法提前預知自己需要掌握那些技能,再確定是自己通過練習可以掌握的技能,然后制定長期計劃,一點一滴穩步執行,“不要等機會來了,才發現自己沒有準備好”,“機會總是眷顧那些準備好了的人”。只有切實懂得這些道理之后,我們才會真正審視生活,然后開始醒悟,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長期計劃,堅持去執行。
Jingjing 06:59
不守信用,說的就是我啊。我常常讓別人自己做決定,然后又覺得不如自己的決定有效率,再改過來。
媽咪 06:59
有效跟進,前后一致
店員拿了好幾雙鞋子讓露西試穿。媽媽說,“你自己決定要哪雙,寶貝?!焙K{那雙看起來不錯,可露西更喜歡紅色。“可是,海藍色更實用,更百搭。聽話,就買海藍色吧?!甭段鬣僦∽旖邮芰藡寢尩臎Q定。一開始,媽媽把決定權交給露西,可最終媽媽卻做了決定,還非要露西聽從她的決定。媽媽犯了前后不一致,不守信用之錯。
父母想教會孩子怎么做理智聰明的選擇,那就要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即便孩子選錯了,也能從中學習,說教不能讓孩子切身學習。如果媽媽讓露西買紅色的鞋子,她很可能發現紅色的鞋子跟很多衣服都不搭。下一次,她會更仔細更全面地思考選擇。
“媽媽,我想騎木馬,給我一個硬幣行嗎?”“我還有好多事情要做呢。下次吧,兒子?!眱鹤娱_始耍賴,哭著拖住媽媽的腿不走。媽媽妥協了。媽媽開始說“不行”,后來卻做出了讓步,兒子相信了“眼淚的力量”。
如果父母對待孩子隨心所欲,前后不一,只能讓孩子迷惑,不守規則。如果父母言行一致,前后統一,孩子會感受到清晰,明確和穩定,也因此能夠學會尊重客觀事實,知道自己該做什么。
Jingjing 07:01
都很棒哦
媽咪 07:02
Thanks for your inspiration.
Jingjing 07:03
My pleasure.
————— 2017-02-04 —————
媽咪 06:40
一視同仁
如果大人把孩子當成一個群體對待,也就是一視同仁,就能規避沒必要的競爭以及競爭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爸爸發現新刷過的墻壁有蠟筆亂涂亂畫的痕跡。他把三個孩子叫過來一個一個地追問是誰干的,沒一個孩子承認,爸爸打了三個孩子屁股,最終大孩子承認了。爸爸拿來水桶,刷子,看著大孩子擦洗墻壁。
這個例子中,三個孩子寧愿一起受罰,也沒有一個告密。大人也一樣,沒人喜歡群體中的告密者。孩子們出現不良行為時,如果懲罰其中一個孩子,就容易鼓勵其它孩子告密。也就有了所謂的“好孩子”和“壞孩子”之分。其實每個孩子都想得到大人的褒獎?!昂煤⒆印弊龅暮檬且驗樗雰炗诮憬愕艿?,以便自己領先。“壞孩子”做的差,是因為他想通過負面行為得到自己的價值觀。所以懲罰一個孩子無形中加強了孩子之間的競爭,讓孩子們相互對立,這是錯誤的。三個孩子的爸爸一開始,就把三個孩子叫到一起洗刷墻壁,孩子就會相互合作,并產生和諧。
把孩子放在同一條船上,一視同仁,通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孩子們明白,他們之間相互負有責任,應該共同合作,互相照顧。
爸比 07:45
物極必反
是指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轉向相反的方向發展。任何事情都可能物極必反,因此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把握一個度。下面重點講幾個生活中應該把握的事情。
絕對不要盲目地試圖減少睡眠時間。因為人和人是有區別的,就好像車和車有區別一樣,有的車耗油多,有的車耗油少。
盡量不要減少與家人交流的時間。對一個人來說,家庭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時刻牢記,血緣關系是我們唯一無法解除的關系。如果你的家人不在身邊,在這種情況下,偶爾打電話問候一下,家人是非常開心的,電話里說的什么根本不重要。
最好不要放棄自己的社交時間。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和我們一樣,都是平凡的,平凡的人,終究有一天需要別人的幫助。如果我們有能力,就可以運用自己的資源,為值得幫助的人提供幫助。但必須要明白,所幫助的人是否值得我們去幫助。總之,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質量,最好將時間和精力更多地傾注在“把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這件事情上----哪怕只是某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