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篇論證有效分析,是鍛煉人的批判性思維的好方法: 大學生的就業真得就不難嗎? 論點:大學生就業并不難,不必顧慮重重。
?論證1: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比2011年減少—勞動力供應從過剩變成了短缺。
?論證2:長三角等地頻頻出現用功荒現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國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為1.06---勞動力市場需求大于供給。 第二組論證的分論點:大學生比其他社會群體更容易就業。
?論證3:受教育程度高—整體素質高—適應能力強—更容易就業。 第三組論證的分論點:一部分大學生就業難,是因為其所學專業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或對就業崗位的要求過高。
?論證4:調整高效專業設置 且改變就業觀念且 鼓勵自主創業---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將不復存在。
?材料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 材料所提供的數據是2012年的調查統計數據,以此來說明2015年大學生就業情況,時效性不足。 2. 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減少使勞動力供求比例發生變化,但不一定導致勞動力供求從過剩變成短缺;況且,勞動力市場需求大于供給不等于大學畢業生的市場需求大于供給,所以不能由此推出“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其實是供不應求的” 3. 用工荒的成因有很多,長三角的用工荒也可能是勞動力配置不均衡導致的,它代表不了全國的整體狀況。 4. 就算長三角等地區的用工荒能代表全國情況,但用工崗位卻未必適合大學生,很可能大學生仍然沒有足夠合適的崗位可以去應聘。 5. 要推斷大學生就業到底難不難,可能需要更長一段時間的統計數據,第二季度統計的樣本可能僅僅是毅年中的階段性現象,沒有代表性。 6. “受教育程度高”與整體教育素質高“”崗位適應能力強“三者概念內涵不一致,也并不存在推理關系;整體素質除了和教育有關,還與眼界,思維能力,道德水平,自我約束等有關;崗位適應能力則與專業技能和個性特征等有關;所以,受教育程度越高, 適應能力未必就越強,就越容易就業。 7. 材料試圖把對于某一個人來說的“整體素質高“偷換成對于大學生這個整體來說的”素質高“,但是個體所具備的屬性,整體未必具備。 8. 其他社會群體中可能也有比大學生容易就業的群體,所以不能推斷大學生比其他社會群體更容易就業;即使大學生比某些社會群體容易就業,也不能得出大學生就業不難的結論。 9. 實際上,一部分大學生就業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將不復存在,表明當今存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這與大學生就業并不難的論點自相矛盾。 10. “就業難”現象的成因有很多,也有可能是因為大學生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專業設置”和“就業要求”未必是僅有的因素,也未必是決定性的因素。 11. 為解決一部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材料提出了一些未必有效的方法。即使高校根據市場的需求設置專業,但等到學生畢業的時候很可能市場需求已經改變了或者該專業培養的人才供過于求;就算學生能夠改變就業觀念,但是也可能導致大學生就業和自我期望不匹配,不能穩定就業;材料中的建議也沒有考慮到創業風險和失敗的概率,創業失敗也許會帶來重新面臨就業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