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會面臨特別難以下手的工作任務,發生及其嚴重的拖延狀況,截止期限逼近任務卻沒有絲毫進展。今天向大家推薦一種戰拖神器:沉浸工作法。
沉浸工作法是由國內戰拖領域最具經驗的組織戰拖會會長高地清風老師開發的一種簡單易行的短期工作法。對一些“沒有確定開始時間”的任務(例如常規的書面工作,寫畢業論文)有奇效,特別適合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群。
至于效果有多神奇,我們看看下面幾個例子就知道啦。一位編劇在三天內完成兩萬字的劇本,而在此之前,他曾拖延了足足半年。一名大四學生用一天半寫了8000多字,一鼓作氣拿下畢業論文。
有人用甚至“十倍”來形容:“用了這個方法,我的效率猛增十倍。只用短短兩小時,就摧枯拉朽地完成了報告。之前我卻因為長久的拖延,白白遭受了那么多壓力。真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難過……”
不過這個“十倍”可以算是虛指。畢竟,如果我們知道這位寫報告的同學,之前花了20個小時、40個小時甚至100個小時來拖延不寫的話,如果拖延的時間也算進去的話,只要他能用沉浸工作法及時開始,那效率可不止是猛增了10倍。50倍也是常事。
沉浸工作法解決的任務具備如下特征:
第一,面對一個巨大的任務,你有很強的恐懼感,就像面對一只老虎茫然無措;
第二,面對任務,無論如何也開始不了,就算是25分鐘,也不想去面對;
第三,感覺到意志非常的薄弱,因為意志力很有限,如果你在工作的前期消耗了大量的意志力,你會發現你對后期工作的時候,感覺意志力很缺乏,沒有力量繼續下去;
第四,面對工作覺得無從專注,甚至心里面排斥專注,一想到專注,就壓力山大。
這么神奇的方法到底如何來操作呢?
沉浸工作法具體操作步驟:
找一件你現在就能開始,卻拖延已久的任務。你的任務是:_______
用手機定4個鬧鐘,每15分鐘一個。即:分別設置在15分鐘、30分鐘 、45分鐘和60分鐘后。首次體驗設置4個,平時你可以自定義鬧鐘個數。
啟動任務時,以及每次鬧鐘響起時,默念咒語1:“眼前的15分鐘,我選擇沉浸還是休息?”
如果選擇沉浸,就讓自己專心做這項任務,15分鐘內排除所有外界干擾。
如果選擇休息,就以“非參與”的方式完成15分鐘休息,比如喝水、散步、聽音樂、打電話、閑聊等。不陷入電腦或手機,即是“非參與”。
如果太專心而沒聽到或者忘了鬧鐘,視為自動選擇一次新沉浸。
使用沉浸工作法要遵循的規則:
每15分鐘一次,每次只考慮眼前的15分鐘。在每個15分鐘的過程里,只需要履行剛剛的選擇。
做決定時,務必只考慮眼前的15分鐘。想象有一條青銅巨龍踩斷了時光河流,世界上只存在眼前的15分鐘。不存在過去,也不存在15分鐘以外的未來。15分鐘后的你,已經不再是現在的你。你有權利不對另一個你指手畫腳。
如果啟動困難,就默念咒語2:“再可怕的任務,我也有能力安全地沉浸1次。”
沉浸的意思是:專心享受一件事,直到完成,或者鬧鐘響起。盡全力避免外界的打擾,比如手機靜音、倒扣,告訴同事或家人你要專心一段時間等。
如果遇到外界干擾,盡量告訴對方:“15分鐘以后我來找你/給你打電話”;如果在沉浸中產生了其他靈感,或想起某件要事,就速記在紙上或記事本程序里,然后繼續沉浸原來的任務。
如果在沉浸中難以堅持,就默念咒語3:“用不了15分鐘,我就有休息的機會了。”
溫馨提醒:不要在意你的沉浸次數。真正值得你在意的,是你在沉浸中的感受,而次數則絲毫不重要。如果你進入了物我兩忘的狀態,無論長短,請記住它,經常回味它。
最后,最重要的一條:真正付出實踐要比純粹的閱讀有用多了。
只學不做等于未學,只知不做等于未知。
收獲永遠是在行動之后。知識要想轉化為價值,必須付出行動。不去做,然并卵。
我是高度自律熱愛思考的娟娟。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希望你能點個贊?或者關注下再走!感恩親的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