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發(fā)了一篇文章,談到自己在咸陽古渡廊橋上沒有看到秦始皇,就有朋友回復(fù)我“秦始皇就在統(tǒng)一廣場,離廊橋不到500米。高大雄偉的秦始皇石像您沒有看到可惜了。”當時,我已離開咸陽,出發(fā)前往北四縣。
就這樣,帶著與秦始皇失之交臂的遺憾上路了,想著下次再來咸陽時一定要直奔統(tǒng)一廣場。
這一天,走淳化、過旬邑,考察項目,交流情感,忙得不亦樂乎。在旬邑看到公劉像時,時光又把我往前拉了很長一段距離,想到了大禹治水,想到了周王朝的前世,想到了《豳風(fēng)·七月》的一場一幕。
我們今天的終點站是長武,在我前幾天寫《昭陵六駿》時,提到了的第六駿“白蹄烏”。就是李世民在公元618年平定薛舉、薛仁杲父子時的坐騎。當時,李世民跨著“白蹄烏”,身先士卒,一晝夜奔馳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戰(zhàn)爭的名稱叫“淺水塬大戰(zhàn)”,主戰(zhàn)場就在長武。
在離開旬邑時,我還與旬邑文化館董館長聊這段歷史,但我也知道此次行程的緊張,估計也難覓李世民的蹤跡。
到達長武時,已接近晚上7點,遠遠就看見前方一個轉(zhuǎn)盤,中心是一個巨大的雕像,一人跨馬挺槍高高矗立在巨石之上。這一幕像極了承德市中心的康熙帝和泉州大坪山山頂?shù)泥嵆晒Γ闹幸苍谄谠S這就是李世民。
車子一米一米在靠近,我的心跳也在一秒一秒地加快,身子也越來越前傾。車子足夠近了,借著聚光燈,我看清了那5個大字“淺水塬大戰(zhàn)”,我的心也踏實了,雖然看不清高高在上的石像,但可以毫無疑問地確信,他就是李世民。
我讓司機開車繞著轉(zhuǎn)盤行駛了一周,雕像正面是“淺水塬大戰(zhàn)”5個隸書大家。兩側(cè)是6匹雄壯的戰(zhàn)馬和6位威武的將士,前行者高擎戰(zhàn)刀,后隨著手持大旗,篆書“唐”字迎風(fēng)招展。他們一起隨李世民得勝歸來,是過長武,還是入長安不得而知,但帶給人的振奮可想而知。雕像背面是這次戰(zhàn)役的簡介,因為天色已晚,難以看清。
也正是這次戰(zhàn)役的勝利,李世民功高蓋太子,也為后來的“玄武門之變”埋下了伏筆,也為后世的“貞觀之治”拉開了序幕。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列出了5位千古一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惜別秦皇,得見唐宗,咸陽之行,當無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