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有個村名叫渼陂村。這個村名是南宋初年,陜西戶縣陂頭人梁仕階為躲避兵亂,而攜帶子孫南下來到江西此地,見其地貌特征頗似家鄉渼陂湖形制,便安居于此,遂村名定為渼陂,以釋思鄉之愁緒。
自梁氏家族來自定居起,歷經三十三代奮斗,及今近千年,現已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廬陵文化第一村。比如,在渼陂族譜中,記載著梁氏后裔創作的大量詩詞?!肮舱f相如抱大志,誰知此地有潛龍”,說的是人杰地靈的渼陂;“夜靜長空同一月,風恬兩地任多舟”,說的是靈巧秀美的渼陂;“跨水映山同一月,七星奎映寨上橋”,說的是錦繡繁華的渼陂。這些詩詞無不浸透著梁氏族人贊美江西新渼陂,不忘戶縣舊渼陂的情愫。
于是,不由讓今日的戶縣人聯想到杜甫贊美陜西“關中第一景”渼陂湖的《渼陂行》來:岑參兄弟皆好奇,攜我遠來游渼陂。天地黤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興極憂思集。鼉作鯨吞不復知,惡風白浪何嗟及。主人錦帆相為開,舟子喜甚無氛埃。鳧鹥散亂棹謳發,絲管啁啾空翠來。沈竿續蔓深莫測,菱葉荷花靜如拭。宛在中流渤澥清,下歸無極終南黑。半陂已南純浸山,動影裊窕沖融間。船舷暝戛云際寺,水面月出藍田關。此時驪龍亦吐珠,馮夷擊鼓群龍趨。湘妃漢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無。咫尺但愁雷雨至,蒼茫不曉神靈意。少壯幾時奈老何,向來哀樂何其多。(注:渼陂:渼陂湖,此渼陂湖在戶縣城西北三里許,為唐時關中勝地。李、杜等人均曾游,杜甫有多篇吟詠詩)。
江西吉安渼陂的得名,緣于古村的地理格局所致,其村格局為“東為薌峰,西有象嶺,南聳瑤山,富水北流”,這與戶縣渼陂湖的陂頭村的“東臨城郭,西有季陵,南聳終南,澇水北流”格局,是何等地近似!
渼陂在建村的時候,雖然沒有特定的規劃,但由于受關中古老的傳統文化熏陶,形成了以宗祠為核心的凝聚力,宗法制度的約束,再加上古時風水學的影響,盡管歷經數百年的拆、遷、毀、建循環往復,也并未造成大的波動,全村始終處于一種較為穩定的積淀之中。
村中的萬壽宮,應該有戶縣重陽宮的烙印,因為在戶縣渼陂湖正西不足8公里處,就是聞名天下的道教全真派祖庭——戶縣重陽宮,在歷史上正統的稱謂是被稱為“大重陽萬壽宮”或者“重陽萬壽宮”。因此,吉安渼陂湖村的萬壽宮應該是戶縣重陽宮的隱諱稱呼,這也許是南宋時期南方人對北方的不友善環境下,梁氏族人仍念念不忘祖籍,而機智巧妙地借助故鄉名勝別名托物寄志的緣由吧。
不知從哪個年代起,渼陂就有了過上、下兩個元宵節的習俗。上元宵自然是正月十五,下元宵則在二月初一。而且每逢十年在“下元宵”這一天里,都要舉行盛大的“舞龍”、“游彩擎”等民俗活動,以祈盼新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二月初一的下元宵不正是關中人古歷二月二“龍抬頭”節的前夕么?!這一活動沒有其來歷的記載,但是可以感覺到是梁氏族人對戶縣家鄉“二月二龍抬頭”以及“社火”文化的懷念之情的精神寄托。
如果說“舞龍”是南方習俗的話,那“游彩擎”可以算是流行于北方的射虎民俗活動在這里的延伸。“游彩擎”即由7位小孩扮演成7位如唐僧、濟公、黛玉等戲劇人物形象,坐在高高的彩擎架上,彩擎由十幾位壯漢抬著游走,有一種力量與觀賞兼收的藝術效果。這都是北方的射虎與南方社火的交融之處吧。
今天,在我們打造戶縣渼陂湖勝景之際,遠走他鄉的戶縣人精神值得借鑒;吉安的渼陂湖旅游會給西安的渼陂湖旅游有所啟迪。
但愿,兩個渼陂湖隨著國家的強盛而共同打造南北文化文明,互通互融,共筑旅游勝景,讓戶縣人再聚首,競風流。
? 二〇一七年八月十七日整理于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