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藏象學說
藏象學說、理論,是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以象不以質,以象為主,藏象,臟藏于內,質見于外,可閱者也。象,表現,形象等。這是藏象的特點,是研究臟腑經脈、形體官竅的形態結構,生理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論。生理活動規律為重點,以五臟為中心,聯系諸腑、經脈、形體、官竅等肝心脾肺腎五個系統的生理活動,甚至把自然界都聯系起來,這五個系統受天地四時陰陽的影響,同時相互之間也密切聯系,體現人體局部和整體生理活動的規律,人體局部之間,與環境、社會之間也是一個整體。也有把病理包括在藏象學說之內的,這不對,病理時獨立的部分。還有說包括經絡,但經絡有自己的特點,實際上,經絡本來就屬于藏象的內容,經絡和藏象是不可分的,是一個整體。藏象理論的內容包括五臟、位置最高,還有六腑、奇恒之腑、經脈、形體、官竅、精氣神。所以臟腑是藏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內經中論述藏象的篇章很多,有的以論述藏象為主,有的涉及藏象理論。養生就是要養好生理部分,避免病理影響。
第一節 靈蘭秘典論
靈蘭,就是皇帝藏書的地方,叫靈臺蘭室。就是秘密的典籍。本篇分兩段,第一段講12官相使,或12臟之相使。這12臟腑又叫12官。官實際是職能。
原文:“黃帝問曰:愿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
?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 ?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
?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這里有主有從,但強調協調統一的關系,12臟互相使用,為用,聯系,主從,貴賤怎樣?岐伯說:這問得太全面了,悉就是完全。請讓我說一說。心主血脈,主神明,為君主之官,心的地位最高,因為心藏神,神統帥形體,比形體更重要,又統一不可分。神明泛指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還可細分不同層次,神由心統帥,心統帥全身,都受神的影響。當然還有不是心主神明的,五臟都主神。就現象說,各臟都和精神活動有影響,心氣通于腦,心者,纖細微,無事不貫心,什么事都要通過心。
肺,相傅,傅就是輔助,宰相輔助君主,治理調節臟腑氣血營衛。肺主氣而朝百脈,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治節從肺臟這里出,肺是心的華蓋,肺者,旁也,旁邊輔佐。全身氣血營衛的正常運行,臟腑百骸的活動正常,都要靠肺氣的活動來維持,肺主治節的功能進行調解。
肝,有保衛機體的作用,謀略和肝有關,肝功能正常,人才正常謀略,思維。肝藏血,在志為怒,肝有病,血逆行,逆亂,怒氣一發,精神活動不平靜,肝者,捍也,心者纖也,肺者旁也,肝捍衛機體,抵抗外來邪氣,是將軍。
膽,中正之官,不偏不倚,功能正常就可以決斷,膽小、膽虛,溫膽湯,清膽熱來治療它。膽小,善驚,要治膽,特別害怕,從膽小治。
膻中就是心包,心包絡,臣使之官,近臣,主喜樂,是心主之宮城,保護心,代心用事,代心受邪,真心不受邪,受邪即死,外邪侵心,先侵心包。
脾胃,倉廩就是儲存糧食的東西,脾胃是管理糧倉的官,受納飲食水谷,化生精微,產生精微之氣,散布到全身,脾者,俾也,補助全身生理功能的需要。
大腸,是傳道,傳導水谷,糟粕,變化,水液可滲出膀胱,糟粕變化為大糞。
小腸,受盛,化物,消化,分別清濁,吸收下傳,腸者,暢也,六腑以通為用,傳化水谷。
腎,作用強大,技術靈巧,含聰明智慧,主藏精,具有生殖功能。作用靈巧,腎精充足,腎精充沛,人的智慧也好。腎者,引也,引水谷,和利精神。腎氣虛,水谷精微吸收、消化、排泄功能也失常,精神和利也靠腎,腎氣充足,腎精充沛,精神調和爽利,腎精虛,精神就會癡呆、遲鈍,無緣無故哭笑。
三焦,瀆是水渠,決是挖,打開水溝,管水的官,是水道,通調水道,三焦水道,谷食也靠三焦來通暢,三焦是水谷之道,三焦氣化,水液代謝正常。
膀胱,州,水中間的陸地,都,就是一片水,水澤所居之處,管理水的官,藏津液,經過氣化后出膀胱,滲出,散出膀胱,這里的氣化是膀胱氣化,腎的氣化,三焦的氣化,甚至包括五臟的氣化,中醫講得臟腑,是一個功能單位,五臟功能活動系統,所以這里不單單是指膀胱,還包括膀胱經,又叫一身之陽,巨陽,一身皮表,腠理毫毛其應,主一身氣化功能,排尿系統也在內,現在意義的膀胱沒有氣化功能。膀胱所藏津液去向有三:1、作為汗液排出,從腠理毫毛排出津液。唐容川的血證論講,經所謂氣化則能出者,謂膀胱之氣,載津液上行外達,出而為汗,自有云行雨施之象(汗是雨,是因為膀胱陽氣作用)。2、化為尿液,若得氣海之氣施化,氣海之氣就是下焦之氣,主要講的腎氣,則小便排出需要下焦之氣的施化,腎氣的氣化,氣海之氣不及,不能施化,則閉隱不通,小便癃閉。下焦之氣,腎陽氣化,才可使膀胱之氣,所藏津液正常排出為小便,不能氣化則小便不通,津液也不光藏于膀胱,如五苓散,治療膀胱蓄水,通利小便,但有時尿不在膀胱,如浮腫,通尿,浮腫消,水是藏在體內的,3、化為血液。諸病源候論的膀胱病侯講,膀胱,腎之府也,五谷五味之津液,系歸于膀胱,氣化分如血脈,以成骨髓也,津液之余者,入脬為小便,津液入尿脬之前氣化。腎臟、三焦、五臟的氣化作用,使津液化生。
以上,12官相互協調,相互使用,不是相失,君主之官明,功能正常,神明正常,不紊亂,不昏亂,則下安,平安,心神一體,心神統一,形與神俱,失神者亡,按這個道理養生則壽,心調和,其它臟腑逐漸可調攝,就不可能出現錯誤,如按這個道理治理天下,君主正確,其它都會很好工作,反之,主不明,12官則危了,不能正常發揮作用了,12經脈也不通暢了,經脈流通氣血,聯絡周身,神傷,經脈閉塞,形體也受到大的傷害,這樣養生是遭殃,不可能健康,宗廟就危險了,要特別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