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父元素底部加一行代碼
<body>
<div class="content">
<h1>沉默的大多數</h1>
<p> 我現在寫的東西大體屬于文學的范疇,所謂文學,在我看來就是:先把文章寫好看了再說,別的就不用管他媽的。除了文學,
我想不到有什么地方可以接受我這些古怪想法。賴在文學上,可以給自己在圈子中找到一個立腳點。有這樣一個立腳點,就可以攻擊這個圈子,攻擊整個陽的世界。</p>
<p>幾年前,我在美國讀書。有個洋鬼子這樣問我們:你們中國那個陰陽學說,怎么一切好的東西都屬陽,一點不給陰剩下?當然,她這樣發問,是因為她正是一個五體不全之陰人。但是這話也有些道理。話語權屬于陽的一方,它當然不會說陰的一方任何好話。就是夫子也未能免俗,他把婦女和小人攻擊了一通。這句話幾千年來總被人引用,但我就沒聽到受攻擊一方有任何回應。人們只是小心提防著不要做小人,
至于怎樣不做婦人,這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就是到了現代,女變男的變性手術也是一個難題,而且也不宜推廣——這世界上假男人太多,真男人就會找不到老婆。</p>
<div style="clear:both;"></div>
</div>
</body>
我們在父元素底部增加了一行空的div
標簽,并且為其設置了樣式clear:both
,這種方法通俗易懂,容易掌握。但缺點是添加了無意義的空標簽,違背了結構表現分離,給后期維護帶來了問題。
二、給父元素增加一行CSS
div.content{
float:left;
}
讓父元素也一起浮動,父元素和子元素又一起排列了,所以父元素高度就可以恢復了,但是這很明顯是一種將錯就錯的方法,父元素本來就不需要浮動,為了解決高度問題讓父元素浮動又會引發其他問題。
三、利用BFC(Block Formatting Content)來給父元素增加CSS
div.content{
overflow:auto;
}
上面只是一種做法,你還可以加display:table-cell;
或display:table-caption;
或display:inline-block;
或position:fixed;
或position:absolute
等等。
使用CSS中after的偽元素
給父元素的div添加一個clearfix的class類,<div class="content clearfix">
,然后設置CSS
.clearfix:after{
content: ".";
display: block;
height: 0px;
clear: both;
visibility: hidden;
}
這種方法其實有點類似于第一種方法,不過這種方法是通過after偽元素來給父元素末尾添加一個看不見的clear:both;
的塊元素,來達到清除浮動的目的。其中content: ".";
是為了加一段內容,display: block;
是為了讓生成的元素以塊級元素顯示,占滿剩余空間,height: 0px;
是為了避免生成的內容避免原有布局的高度, visibility: hidden;
是為了讓生成的元素不可見。
五、更優雅的改進——尼古拉斯大師方法 (現在流行的方法??!)
.clearfix:after,
.clearfix:before{
content: " ";
display: table;
}
.clearfix:after{
clear: both;
}
上述代碼把display設置為table,可以創建一個匿名的表格單元,這個匿名的表格單元可以直接觸發BFC,然后再直接設置content: " ";
,把內容設置為一個空格,這樣就節省了不必要的代碼。加上before對于清除浮動沒有什么必要性,主要目的是防止瀏覽器頂部的空白崩潰,即是指此盒子的margin-top與上一個盒子的margin-bottom會發生折疊,(在同一個BFC中兩個毗鄰的塊級盒子在垂直方向(和布局有關系)的margin會發生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