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千字#
01
新生群里來了個新人,備注是一句詩,很文藝。管理員委婉地提醒她實名備注,未果。出于對學院新生群安全性的考慮,要求實名備注的聲音越來越直接,卻一次次被無視。
當一個你不知其姓名的人理所當然地把你當做自助答題機,還不時發送“呵呵”和“微笑”表情,再熱情的學長學姐也會不滿?!熬湍愕拿趾芨哔F嗎?別人不能看?”忍不住在群里諷刺了一句,頗失風度。
事后平靜了心情,主動找她聊天,想要解開一些可能存在的誤會和尷尬。在交談中她告訴我,不想這么快認識陌生的人,內向、念舊、高中情結、固執云云。
聽了她的話,我有那么一瞬間在反思是不是自己過分了。然而,只是作為一個學院新生群管理員,要求新人實名備注而已。雖然我也不太想摻和這些瑣碎的事,但之前接二連三的外來人員潛入事件也的確讓人惱火。
不得已,拿出“規矩”的說法和她攤牌,只有上傳錄取截圖才能證明她的身份。她說,學長那你把我踢出群吧。一時無語,一時憤然,繼而開懟,說了很多,大致意思是:與人交流互報姓名是最基本的禮貌和尊重,如果你不愿意和我們交流,你也沒必要加新生群,畢竟,這些都是你以后的同學。然后把她移出了新生群,像是一個沒有耐心的惡毒學長。
第二天她找到我,改名、發截圖、爆照,新人流程一個不落。十幾天后,她來面試我所在的組織,履歷豐富,表現大方,隱約可感某種個性。但我問兩位同伴,她們都搖了搖頭。
02
前段時間有一篇微信熱文,大致內容是“致新生:為什么你要收到請回復”,其中提到社團組織招新:如果你有時間沖突,學長學姐會盡量幫你協調,如果你想放棄,學長學姐也會尊重你的選擇。
但如果短信有去無回,會讓發短信的人心中長久不安,懷疑是不是自己輸錯了號碼,考慮你是不是忙于他事而暫時沒看見,然后反復檢查那串數字,想著要不要掐著時間點再發一條,如果有必要,甚至會直接撥通你的電話,生怕重要信息不能傳達給你。
前段時間我所在的一個學生組織結束了招新,納新名單一出,有人歡喜有人愁。一個女生事后表示非常想加入我們,但我只能很遺憾地對她說,“你挺不錯的,但你可能不適合我們部門?!?/p>
三輪面(筆)試,4條通知短信,只收回她一條“收到”。顯然她看了短信,因為她每一場都趕在最后一刻到來,但這樣的反饋不免讓人懷疑她有沒有認真讀一遍短信。這樣的態度,是否是一個真心想要加入部門的人應該有的,答案自在人心。
我沒有和她直接點明:“某某某 收到”不僅代表了你對一個部門的重視,更代表著對背后工作人員的尊重。沒人有義務教她做事。
即使她面試時曾給我留下很不錯的印象,但至少從這一點考慮,我不會想招納像這樣沒有反饋/聯系不到的部員。
03
依舊關于名字。日常被寫錯名字,可能是因為用字的不常見或易混淆,無可厚非。但如果寫錯名字的場景從日常生活轉換成一次正式的大中型比賽、一篇正式發表的署名文案、一則對外的正式公告,即使只是一個偏旁的誤差,也會讓人失落。
開學之初完成了一篇文案,最終推送時卻在署名位置發現自己的名字被寫錯。當你付出大量時間、精力、體力去完成一篇正式文案的采寫,結果刪去字數也罷,生硬拼湊也罷,但在署名時都不能寫對你的名字,這叫人如何不寒心。更不用提,我們同屬一個組織。
同僚對我姓名的生疏,尚且算我做人的失敗,但在我自寫姓名的前提下,依舊將一篇錯誤署名的文案推送出去,這便是對我勞動的不尊重,更是編審校對的失職。我知道文案一旦推送不能更改,倒也不說什么。但終究有那么一瞬,對這個組織失去感情。
名字取自父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標志,名字中的每一個字對于其代指的人都有著獨特的意義。在正式書面場合,寫對他人的名字,是最基本的尊重,也是義務。
我本以為這些都是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