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真的再也受不了這種狀態了!區區一個四級,有人一考就隨隨便便過了。尼瑪,我這都考第五次了,到現在心里還沒底,這次再過不了,打死我也不學英語了……”
坐在我對面的朋友咬著吸管惡狠狠地對我說,厚厚的粉底也掩蓋不住她臉上的憔悴。
我安慰她:不至于吧,四級也不是特別難啊,看你平時學英語挺認真的,這次肯定會過的,放輕松啦。
這話似乎勾起了她的情緒。
“對啊,我平時學英語這么努力,最心愛的綜藝我都忍著沒有看,朋友聚會我也忍著沒去。一有時間就老老實實坐在書桌前,背單詞,刷真題,聽聽力,看英語公開課視頻。偏偏我自認為投入時間最多、最努力、最有把握的那次,居!然!比!我不怎么復習的那次分數還低!!!我真想不通為什么我這么努力還是學不好英語,我是不是上輩子跟英語有仇啊?!”
“啊,那你平時怎么學英語的?”我忍不住多嘴問了一句。
“背單詞的時候我按照學霸給的方法,清晨六點起來,打著哈欠重復默寫,抄單詞抄例句看英文釋義,我都寫滿兩本筆記本了。刷真題時做題目,對答案,打上分數。不認識的生詞標記查找加入到單詞庫中,高亮好詞好句,認真做好筆記。我發誓我沒有偷懶。”
朋友嘆了一口氣,“可能是我沒有學英語的天賦吧……”
2.
日本教育學教授、學習問題專家齋藤孝在《學會學習:從自我認知到高效學習》一書中提到:就算你做不好,也不代表你沒有這方面的天賦,也許只是你的方法不對。就算這種方法不適合你,也不能說你沒有這方面的才能。換一種方式,你也許就能成功。
你有考慮過最受推崇的英語學習方法真的適合你嗎?
你有考慮過用這種方法能夠成功的人本身的性格是怎樣?
如果你明明在夜間學習記憶力最好,卻偏偏勉強自己每天清晨六點起床背單詞。耗費精力不說,還會打擊你的學習熱情。
學習的第一步,不是找到最完善的資料,也不是找到學霸求制勝秘訣,而是建立清晰的自我認知。
你收集過那么多大神的英語學習方法,那么你有分析過自己的學習習慣、行動模式以及思維傾向嗎?
你在什么時候注意力更加集中?是圖書館、咖啡店還是家里?
你在什么時候最有干勁?是清晨6點到7點還是晚上7點到8點?
你用什么方法記得最快?是重復默寫還是大聲朗誦?
比起看枯燥的英文課本,也許你更喜歡看英語視頻?
有些人如南方熊楠只靠抄寫就能掌握全部知識;有些人如本田宗一郎熱于向專家請教,更容易激發他的學習熱情。
齋藤孝指出:我們使用的方法是否適合自己的性格,是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問題。
就連村上春樹也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提到:不僅是寫作與跑馬拉松,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在了解自己性格、身體特點的前提下不斷進行鍛煉,才能做到持之以恒。
3.
齋藤孝在《學會學習》總結了16個名人的讀書學習技巧精華,提煉了9種獨特的學習方法。
如果現在的你有干勁,卻看不到成果,可以學習德魯克的“目標管理&命名思考法”:
(1)制定目標;
(2)決定期限;
(3)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與其一通亂忙,感覺做了很多事卻沒有多大的效果,不如提前定好目標。這樣你的學習速度、學習熱情才會大幅度提升。
如果你愛好廣泛,什么都想去嘗試,缺乏目標,可以嘗試歌德的“限定法”。
挑選你目前最有興趣探索的領域,比如說英語、手繪、彈吉他,不限制范圍,只限定方向,讓自己成為某個領域中特別的存在。
如果你學習時精神太過緊繃,導致無法平衡好自己的生活跟學習,受困于自己的狹小世界,可以借鑒愛因斯坦的“張弛有度學習法”。
在學習、工作之余,尋找另一個能令自己感到快樂的愛好,豐富生活的多樣性。
如果你總是愛給自己找借口,在學習時難以做到持之以恒,也許你可以學習斯蒂芬.金的“外界屏蔽法”。
找一個清凈的地方,手機設置靜音或者干脆不帶手機,盡最大可能隔絕外界環境的誘惑,準備好充分的資料,創造一個只屬于自己的世界,強制自己沉浸其中,強化自己的學習意識。
4.
霧滿攔江說過:大多數人的問題不是智商不夠,不是努力不夠,而是學習方法不對。
趙曉璃也說過:比起不明就里的努力,正確的方法更重要。
下次當你經歷長時間學習后并沒有出現你想要的結果,當你不斷否定自己“不是塊學習的料”,當你無論怎么努力還是老樣子時,請先停下來好好想想:你真的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嗎?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你思維上的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