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魏后,韓信請戰北上,向劉邦請了3萬的兵力。聲稱要滅了燕、趙、齊,斷了楚軍的糧道,企圖從物質上給楚軍沉重一擊。
韓信既定魏,使人請兵三萬人,愿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糧道。漢王許之,乃遣張耳與俱,引兵東,北擊趙、代。
韓信不虧打戰技能點滿,又攻下趙國的小弟代。還受降大量精兵,全部輸送到滎陽,作為劉邦的投資回報。
后九月,信破代兵,禽夏說于閼與。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然后繼續高歌猛進,按照計劃,攻打趙國。
冬十月, 韓信、張耳以兵數萬東擊趙。趙王及成安君陳馀聞之,聚兵井陘口,號二十萬。
趙國號稱兵力20萬,古時候一般都要向外號稱自己有多少兵力,大部分數量會比實際多很多很多。按照這種潛規則,趙軍保守估計也得10萬左右。至于韓信的兵力,可能在3萬左右。比10萬少的可憐,以至于陳馀都有點不屑
韓信兵少而疲, 如此避而不擊,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矣。
這場戰爭發生在井徑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現在河北獲鹿西10里的土木關。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于大部隊的行動。當時趙軍就扼守在井陘口,居高臨下。看看實景圖,嚇不嚇人:
這種地形,四面都是斷崖,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即使韓信火攻,上面的趙軍每人撒泡尿都可以把它滅了。打贏這場戰爭幾乎不可能。不知道當初韓信是怎么想的,為什么要行軍數百里來攻打。我猜想他到了這里一定也懵逼了。
可是,偉大的戰役就是在絕境中反擊。
戰前,趙國司令員陳馀,其手下的參謀李左車雖是個官二代(其祖父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卻是個挺有戰略頭腦的人,他分析道:
韓信、張 耳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臣聞‘ 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后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路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 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 可致于麾下;否則必為二子所禽矣。
大概意思是,韓信剛勝了戰爭,士氣正旺。但是他行軍數百里到這里,士兵疲勞又吃不飽。給我3萬兵馬,從小路襲擊其軍隊后面的糧草部隊。你只要按兵不動,韓信將進退不得,待我成功后,再攻擊,不出10天,韓信必敗。
這個計謀挺好的。是個正常人都知道,斷其補給部隊,餓其體膚,待其虛弱后,再攻擊。可陳馀不干,自稱自己是仁義之兵,自帶光環,不用詐謀奇計:
韓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擊,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矣。
當時李左車聽完這句話估計得氣個半死,按我這樣做肯定能大敗韓信。你陳馀裝逼,給自己帶高帽,還大言戰爭不要詐謀奇計。真是奇葩啊,可這還不是他第一次奇葩了。有次,張耳(他曾經的哥們,現在也在韓信部隊中)被敵軍圍了,求救陳馀。陳馀拒絕了,說自己去也是送死。張耳很生氣,后果很嚴重。后來被其它諸侯救了,張耳質問陳馀。陳馀直接甩掉帥印,說難道我是迷戀將軍的職位么。撂下這句話就去上廁所了,本以為裝裝逼,擺個姿態可以圓圓場。回來發現帥印真被拿走了,他的部隊被張耳接收了。十分生氣,然后帶著剩下的幾百名將領走了。
我不是說陳馀智商捉急,而是說這種話令人震驚。其實從陳馀的角度,自己占據了壓倒性的有利地形,而且兵力多于韓信幾倍。是個人都會覺得這是穩贏的戰爭,都會自我感覺良好。不攻擊,只要派重兵守住關口,還有小路。利用自己的優勢和韓信打持久戰,耗都把他耗死。可是如果劇情真按這樣發展,歷史就不會銘記這場戰爭了。
其實韓信當時對這場戰爭是相當沒有把握的。當聽聞陳馀沒有采用李左車的計謀,相當之開心,自認為遇到了一個耿直boy。于是放開手腳,開始干。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廣武君策,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很多人就會問了,韓信是怎么知道的這個消息的。其實張耳曾經是趙國知名人物,當過領導,人望極高,在趙國軍中有幾個老相識是完全正常的。極有可能是老相識給張耳的小道消息。當初劉邦派張耳和韓信一起征戰趙國,可能也是考慮了張耳在趙國混過吧。
韓信于是指揮部隊在據井徑口30里的地方安營扎寨。挑選2000名輕騎,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在趙軍軍營側翼埋伏。囑咐,當趙軍傾巢而出的時候,立馬進城拔掉趙軍旗幟,立上我軍的旗幟。一面又派出1萬人作為先鋒,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咪咪地到綿蔓水東岸,背水列陣。陳馀發現韓信背水列陣,無路可退兵,不經長天大呵呵呵呵,認為韓信煩了兵法大忌,根本不懂常識。對漢軍更加輕視。
其實陳馀的輕視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兵法中說列陣就該“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就是右側有高山作為依托,左側面向水澤。可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守后反攻,以逸待勞。而韓信反而背水,確實是兵家大忌。
緊接著韓信親自帶兵,敲鑼打鼓,向趙軍方向逼近。陳馀一看,這送上門的羊羔,不要白不要。打開城門,果斷出擊,準備搞一波。于是雙方碰到一起,開始撕殺。廝殺一陣后,韓信開始假裝撐不住了,往后撤兵到綿蔓水東岸,也就是背水列陣的地方。趙軍喜出望外,覺得這是一個殲滅韓信大部隊的絕佳機會,于是傾巢而出。
于是信與張耳佯棄鼓旗,走水上軍; 水上軍 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旗鼓,逐 信、耳。
但是呢,韓信帶領著部隊殊死抵抗,趙軍沒占到多大的便宜。
信、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 不可敗。
所以,準備撤退,卻發現大本營壁上到處插滿漢軍的旗幟,以為boss趙王被抓了,大驚失色,趕緊跑路。韓信看到這種情況,真是天助我也,來了個前后夾擊,趙軍潰如開閘的洪水,韓信帶領的漢軍取得了勝利,還斬了陳馀,俘虜了趙王。
事后,手下問了韓信,說背水作戰是兵法大忌,您為什么如此任性。韓信開啟了裝逼模式:
諸將效首虜,畢賀,因問信曰:“兵法:‘ 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 曰‘破趙會食’,臣 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 此在兵法, 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所謂‘ 驅市人而戰之’, 其勢非置之死地, 使人人自為戰; 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 曰:“ 善!非臣所及也。”
韓信的大概意思是,我平時沒怎么訓練各位將士,這種情況下,不把你們置于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怎么能取勝。將士聽了韓信的話,大呼牛逼。
其實看到這里我很苦惱,你說趙軍傾巢而出,至少8、9萬人,吃飽了喝足了。韓信也就2、3萬人,還疲憊沒睡好,也不是精兵,因為之前在魏收獲的精兵已經被送回滎陽。如果是正面的兵戎相交,韓信這點兵力肯定不堪一擊。除非韓信的軍隊有工事作抵御,讓趙軍攻不進來。《資質通鑒》中沒有說明,司馬大人惜字如金,任由后來人去揣測。其實我們可以從記載中看到一點端倪,韓信在交戰的前一天,已經在綿蔓水旁列陣。按照韓信給部下吹牛,說他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不太信,因為整場戰爭,韓信獲勝的關鍵是那2000個騎兵,他所做的一切,包括大張旗鼓地逼近趙軍、假裝逃跑,其實目的只有一個,讓趙軍輕敵,傾巢而出,給騎兵進入趙軍大本營創造時間。在趙軍大本營插上漢軍旗幟,讓趙軍誤以為老巢被占領了,失去斗志,打散其內部團結,最后再來個前后夾擊。對于什么背水一戰,這種如此特殊的戰法,不到生死關頭,無路可退,誰會傻傻的專門把自己的軍隊背水作戰。再說,韓信當時并不是無路可退。戰后,韓信對將士所說的話,很大的嫌疑是為了樹立個人崇拜,以后好帶兵打戰。
其實,韓信能贏得這場戰爭,完全是遇到了位豬對手。趙軍占據了各種壓倒性的有利條件,號稱20萬訓練有素的軍隊、占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居高臨下的地形,怎么看都不會輸,可結果恰恰就輸了。輸在輕敵,看到背水一戰就沖出城企圖滅掉敵軍,沖出城也就算了,還傾巢而出,放棄了自己的優勢,也完全不擔心有沒有敵軍抄后路攻城。只能說他放得開,玩的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