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些時間,等等孩子

飏媽昨天在我們微信群里談到的那個問題太普遍了:相當多的家長朋友們并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對孩子是要有培養的理念貫穿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且要意識到這是個長期的過程,因一時的分數,排名,而情緒焦慮甚至嚴厲苛責,分分鐘翻掉親情的小船實在是錯誤的,假如平時放任不管,突然意識到問題后的臨時佛腳終究難以達成心愿,這真的并不只有金錢財力所能及,考量的是我們平時長久陪伴的盡心盡力和耐心耐力。

如果以上言辭,得您認可,那么請繼續看下去:我有兩個呼喊,第一給些時間,第二等等孩子。

給些時間吧

非常理解為人父母者的責任和壓力,但我還是想說,給些時間來陪伴孩子,可以是每天晚飯后幾分鐘的交流,可以是奢侈兩個小時一起看場球賽,形式不拘,關鍵要走心,最好是家庭自帶氛圍,你希望孩子的狀態,我們父母就先做出來那樣的狀態,畢竟我們可以陪伴孩子的只有那么短短的幾年。這里面,尤其是要說一下父親的陪伴,筆者的感觸是,在這里凡是我接觸到的孩子中是父親在關注學習的,孩子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都是非常好的,這幾年中小學教學中發現的,幾乎成規律了。(當然,并不是媽媽陪伴的就不好哈。)所以,父親的用時關注孩子,太多的例子表明孩子獲益巨大,尤其是在學習成績上的體現,而這也恰恰是家長朋友們最期待的。個中原因以及具體父親做怎樣的陪伴,在親子交流上的文章中談到很多,今天我們不做具體展開。

給些時間,還要給孩子們一些時間。

這是個速食的年代,文化也快餐,教育也概莫能外。所以急躁之氣,浮躁之風大行其道,而我們必須要懂得,對孩子是要有個培養的長期過程,家長的情緒溫和穩定對孩子影響巨大,尤其是需要塑造的性格。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不能受孩子某次成績分數的影響而變臉,此時要心力并用,用心肯定和理解孩子的辛苦付出,用力在背后耐心積極的尋找更好的溝通途徑,來幫助孩子,咱們這里的幾位家長朋友做法非常棒,我也深受啟發。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我們要有給孩子去試錯的經歷,這樣他的承受力抗壓抗挫能力更好,讓他們知道我們理解他支持他,用心了就夠了,假如有后面的進一步了解、幫助甚至解決盡量不要讓孩子自己知道,不要剝奪孩子自己跟這個“世界”過招的機會,也就是說在這里,往往我們家長想的是解決問題,是用力,而非用心的去肯定孩子理解孩子期待孩子鼓勵孩子,孩子需要這個花時間的較量,(我的成長經歷中,對這個簡直是體悟深刻到骨子里的,所以感激父母)對鏡自觀,有則改之。

等等孩子

毋庸置疑,我們都愛孩子,而愛是一個欣賞和發現細節的過程,等等孩子可以讓我們在細節的過程中欣賞孩子的真善美,并加以記錄記憶,豐富充盈我們的生命,還可以發現孩子的成長問題:偷懶、取巧、自我中心等。等等孩子,會在生活中發現那個全然放松狀態的孩子,更理性客觀的審視,更利于孩子成長。

此外,等等孩子還包含了讓孩子學會等待適應等待,這符合心理學上的延遲滿足法則。所謂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欲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而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放學后貪玩不回家,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進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執,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對父母們說:“你知道用什么辦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那就是:百依百順。”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對孩子是無益的。讓孩子學會等待與延遲滿足,是一生幸福的基礎。延遲滿足即是指個體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及時滿足的抉擇傾向,以及在等待中表現出的自控能力。著名的“糖果實驗” 也表明:那些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能延遲滿足的孩子,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成功機會。

給些時間。

等等孩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