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兒每天做晨讀,都需要兩個小時——先把批注按文章順序排好,腦子里形成框架,再編輯成文,二次發散。所以我的晨讀感想一般都特別長,但是會追求深度。還是要說,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索引
第一部分:原文
第二部分:交叉應用(每天晨讀分享的三塊內容重新交叉,把不同方面的思維方式發散到別的場景)
原文
1、「喬布斯的房間」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房間的構造:
這是專門用來思考的房間,里面的組成部分有
愛因斯坦的照片→動力
燈和椅子→對他而言能好好思考的基本條件
床→想不出來時休息的地方
總的來說,在這個房間里,他可以進行最高效率地思考。這個房間自成了一套體系,讓人既沒有分散注意力的機會,又沒有借口退出。
如果不創造出最適合自己思考的環境,會引發什么不好的影響呢?
→注意力容易被一些東西分散(像裝飾品)
→沉不下心
→不時想喝水、吃東西,做別的自己覺得“必要”的事
→專注時間短
[聯想]
①椅子不能太舒適,要選有點硬度的,否則會讓人的大腦聯想到床、沙發,開始放松,不能專注思考。
②如果我們吃飯、娛樂、思考都在同一個環境里,那么自己對于思考時間的態度會慢慢變得不那么嚴肅,久而久之會對“獨立思考”這件事失去耐心。
2、「更新購物觀」
使用極簡生活的購物觀,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
→減少無用之物的花銷
→不讓無用之物給接下來的生活“添亂”
→省去了保養不常用物品的精力和時間
→通過買之前的思考,分析目前自己生活的各方面要求
→區別“想要”的東西和“必需”的東西,減少貪婪的欲望
→減少沖動購物的機會
[聯想]
①總是不會把錢用在刀刃上,久而久之就會分不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會出現“把人、財、物不用在戰略重點上”。
②一個好包用十年,十個次品也可以抵10年,花的錢是一樣的。但你愿意用精良的設計和舒適的體驗感,去換品味參差、需要自己去將就它的物品嗎?
③有時,即使是好東西,也不一定和自己相配。要在自己適用的范圍內選最好的,而不是大家認為最好的。
3、「舍棄無用之物」
舍棄無用之物就是舍棄自己多余的“安全感”。
人有囤貨的習慣,是由于不能忍受“斷貨”的痛苦。這實際上相當于你給自己假想了不可能發生的“饑餓營銷”。
同樣的,為了強化這個觀點,我們來暢想一下如果不舍棄無用之物會引起什么不良后果:
→浪費存儲空間(想想房價)
→在找東西時,降低效率
→平時會分散自己注意力
→怕資源浪費,引起焦慮
不想用的你也說服不了自己用,與其拖到保質期后再扔不如立馬處理掉。而且在你這兒是廢品,在別人那兒說不定是寶貝,不捐出去才是資源浪費。
[反向思考]
蕭秋水老師在“讓微信成為得力的學習加速器”中說到,即使未讀消息增長到5000條,她也不會一一點開那些不重要的小紅點兒。是不是和《極簡生活》里提倡的“及時分類郵件、清空短信和桌面”相反呢?
有時候,受到這些極簡生活方式的熏陶,我們容易走極端、把及時清理變成強迫癥。
極簡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工具。如果你把點掉每一個未讀變成了剛需,那么反而會容易把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往后延。這時候,你就會變成為了“清理”而“清理”,失去了這個動作原有的意義。
4、「極簡身心」
重點是,清理大腦和心情。
[聯想]
①一個群友說過,帶懷感恩之心能讓我們感到更多的快樂。這有助于我們調節心情。
②碎片時間,留給碎片任務。
③分享一個清理大腦的小tip:
在一張大紙上把你所有想做的、要做的都記下來,然后把不重要的都劃掉,按四象限法分成A.重要且緊急 ?B.重要不緊急 ?C.不重要緊急 ?D.不重要不緊急。對于D,可以直接劃掉。
定期清理大腦里的各種聲音,能讓你更好的區分事情的屬性,行動效率更高。
總結:極簡生活,就是省錢、省空間、省時間和精力。
交叉應用
1、即使經過了篩選,群里的晨讀質量也是參差不齊,你可以前期多觀察每個人的發言質量,關注那些對自己啟發比較大的人的感想。有時間再看其他人的。
2、思考生活中需要極簡的部分,可以讓我們理清該部分的組成和重要性。
3、對待好物,要常懷感恩之情,才能真正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4、懶得清理,就意味著你需要去將就——將就無用的欲望、多余的東西、不能使自己成長的感情和無效社交。
每個人的最適用的“極簡方式”都不一樣,書上的各種方法,也需要根據自己情況和要求調整喲!
今天的晨讀寫了三個小時,再創新高。可能多說了廢話,希望貓友能提點建議,幫我也“極簡”一下每日晨讀。
謝謝你看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