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心中有志,縱百折而不撓,內心強大的人,在逆境中,往往能夠爆發出更大的潛力與力量,他的秘訣并不是有多少資源,有多大的背景,而是心力強大,有堅忍的意志,在必要時刻能夠生出破釜沉舟的決心。
人只要活在世上,還在做事,就一定會有困難、逆境,有一句古話說得好:“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能夠經得起多大的磨礪痛苦,才擔得起多大的責任成就。
處世奇書《小窗幽記》中便傳下了三句逆境中的至理良言,一個人能否在逆境中,也能越混越好,百煉成才,便是看這三點是否能做到:
一、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釋義:潛伏、隱藏很久的事物,一旦顯露出來,必然能夠一鳴驚人,飛得很高;過早便開發出來的事物,一定也會凋零結束的很早。
《易經》:初九,潛龍勿用。真正的人中之龍要懂得潛藏,在自己羽翼未豐,才能尚淺之時不要輕易開發嘗試,否則反而容易過早衰敗,得不償失;身處逆境,懂得“藏器于身,待時而動”,默默積蓄自己的力量,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到來,然后一鼓作氣,便能飛龍在天。
二、從極迷處識迷,則到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
釋義:從迷茫到極致的時候認清迷茫所在,那么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保持清醒;在自己最難以忘懷的事情上放下執著,那么不論在什么境遇中都能心懷寬廣。
一個人若是能將自己最難破除的事情看開、突破,便能獲得極大的力量,猶如破繭成蝶,則何處不可去?自然萬事皆自在,萬境皆安然。
三、良心在夜氣清明之候,真情在簞食豆羹之間。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釋義:越是在夜深人靜、心境清明之時,能夠看出自己的真心所在;越是在粗茶淡飯的平常日子里,能夠看出自己的真實情感。所以與其不斷地要求別人,不如使其自我反省;與其自己去攻擊別人的弱點,不如讓其自己坦誠錯誤。
身處逆境之時,自己要懂得自省,想清楚是否是由于自己的不足、或是心念、初心的轉變而導致現在的結果,學會改過遷善;對待他人,不應強求約束,應該讓其自我反省。言傳身教,把自己做好,讓自己時常自省過失,別人自然也會效仿學習,一味要求別人,自己卻無動于衷是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