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關于蔣勛:他的聲音是林青霞的一劑安眠藥
林青霞曾經在自己的書中說,蔣勛先生的聲音于自己而言,是一種“安眠藥”一樣的存在---
“聽《紅樓夢》能引我入夢,經常在半夢半醒間,房里還繚繞著蔣勛的聲音,有時竟然夢里也有紅樓夢。”
我個人對于這一評價深有共鳴。在生活中那些細碎而無味的時刻里,在苦悶而無望的煩惱中,我也曾經一次又一次地,點開網盤中保存的《蔣勛細說紅樓夢》的音頻文件,聆聽蔣勛先生對《紅樓夢》這一巨型IP娓娓道來、細致入微的品鑒。騎車聽、走路聽,晚上跑步聽,哪個段落錯過了也并不遺憾,因為我會反復聽;而且,對于《紅樓夢》這部如同金礦一樣的“文學圣經”,蔣勛先生以他敏銳的觸感、豐厚的積累及極高造詣的美學素養為我們讀出了很多不同的意義,反復聽,每聽一次,感受和收獲都不同。
蔣勛先生是博學的,是深刻的。除了文學鑒賞、小說寫作,蔣勛先生還獨愛散文,今天我要推介的,就是蔣勛先生最新的一本散文集《島嶼獨白》。
02 關于散文---品讀生活酸甜苦辣時心底深處的那絲悸動
除卻那把“抑揚頓挫、醇厚而富有磁性的聲音”,蔣勛先生在美學領域獨到而深刻的造詣,使他擁有眾多擁躉。他的“孤獨美學”,他的“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的”美學態度及信仰,不僅讓他自己體會到了生活美學對于身心健康的積極意義,更讓他的粉絲們也受益頗廣。
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的這本《島嶼獨白》,是蔣勛先生最新出版的一本散文集。身為一個作家,蔣勛先生的觸角是廣泛的:小說、詩歌、文學評論、美學理論……但他對散文的偏愛卻是顯著的,他認為散文幾乎一直是中國文學的正統,詩和小說都必須要從散文的基礎發展出來:
“我寫過小說,出了兩本詩集,散文卻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但是我也知道,散文到最后,恐怕不只是文學技巧,而是要在情懷、氣度上完成一種典范。”
這也是我拿起手中這本《島嶼獨白》的原因-----期待領略蔣勛先生清麗婉轉的文筆,跟著蔣勛先生體會他筆下那“永恒的鄉愁”,和在“一座島嶼”上的思考,聆聽他對于在“孤獨中生發的土地城市與人的力量”的獨白,感悟他獨特的“孤獨美學”。
03 ?關于獨白---與19年前的自己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序言中,蔣勛先生介紹道:
“《島嶼獨白》原來是陸續發表在報紙副刊上的專欄,一個星期一篇,整整寫了一年……有點像小說,有點像散文,但大部時候,我好像是在用寫詩的心情……稱它為'獨白',是因為并不意圖它可以變成一種'對話'……獨白從1995年的5月開始,到1996年的5月結束。”
而在2015年,也就是19年之后,蔣勛先生自己重新讀到自己的這卷手札時,第一句話是“我竟然寫了這本書”。
誠然,19年后,再看自己曾經的文字,有幾分唏噓、幾分惆悵,甚至“覺得自己好像是在讀一個死去的孤獨者的日記”。于是,蔣勛先生為收錄進本書的每篇散文都做了一個類似于解說意義的“獨白”,有對19年前自己文字的補充,也有與19年前的那個自己的對話,也有些許疑問在里面吧;于是,就有了我們讀者手中拿到的這本《島嶼獨白》。
出版方將寫于19年前的散文與2015年蔣勛先生對自己散文的注解并列編輯,并注明寫作的日期。所以,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就呈現出這樣一種頗有奇異感的“對白”,其實是獨白,是跨越19年的時空,作家與19年前的自己做心靈上的交與對話的嘗試。19年,會發生多少事情呢?跨越19年茫茫時空,不同的是當時的境況;而相同的,則是從內心那個“孤獨者”的感悟,來進行自我救贖的嘗試。
04 關于島嶼---對“她”的熱愛,是“永恒的鄉愁 ”
寫“鄉愁”,寫“永恒的鄉愁”,經典作品很多;美文更是不勝枚舉。
對于“島嶼”,蔣勛先生是熱愛的;對于“島嶼”的前世今生,毫無疑問,蔣勛先生是牽掛的。
而《島嶼獨白》中,讀者能看到,蔣勛先生的一份獨特的“鄉愁”;這份“鄉愁”,關乎島嶼,更關乎島嶼上生活的每個人。
由于一直聽蔣勛先生講《紅樓夢》,在我的印象中,蔣勛先生應該是溫文爾雅的,應該是謙和有禮的,也應該是理性克制的。
但有趣的是,在這本《島嶼獨白》中,我們除了看到蔣勛先生對于自己心靈的家園----“島嶼”濃濃的眷戀之情外,除了看到蔣勛先生對于自己筆下的小人物深刻的悲憫之外,這本散文集的字里行間,無處不透露著蔣勛先生的慧黠,甚至可以說調皮了:在他的筆下,猴子、狗、老鼠,甚至豬開始穿上西裝、打上領結,冠冕堂皇地登堂入室,與政客們高談闊論、勾心斗角,令人不得不嘆一句:原來蔣勛先生政治諷刺的功力也這么高!
但這種諷刺,或者說是慧黠,并不是一味想要奪人眼球的膚淺之舉,而是混合了荒誕、超越了現實,用一種魔幻的方式來看待平淡生活的灑脫之舉。
這些雋永而舒緩的文字,有清茶的淡雅,從中卻能讀出作者對于生活的一種灑脫之態,有對生活的感悟,有對倫理的思考,也有對邏輯的提煉;而在19年后再看自己曾經的文字的時候,也即“獨白”部分,蔣勛先生這樣來表達自己充沛的情感:
“二十年后,有一天重讀自己寫下的荒謬的字句,慶幸自己沒有被邏輯拘束,沒有被理性蒙騙。想到漫山遍野的芒草花,在秋后的島嶼四處蔓延,不禁熱淚盈眶。”
寫到這里,忽然有些好奇:19年前我自己寫的東西,還在么?而19年后,我們又會成為怎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