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5,根據今天臨時排班,我是下午18點這批進病房,一大早周主任把我們今天要進去的8個人喊到餐廳,開了一個簡單會議和工作部署。首先還是再次強調全力救治病人與科學做好防護這兩點基本要求。其次今天的排班減少了進入病房人員,這就意味著一個病區就一個醫生。周主任非常貼心,為了讓我們安全到達醫院,還專門為我們畫了路線圖。
昨天第一批進去的戰友們在不到2個小時的時間里兩個病區70張床就全部收滿了,有幾個特別危重的病人,再加之病歷醫囑系統大家還不熟悉,目前還有很多病歷沒有完善。有一個小分隊在門診四樓專門負責病歷整理與傳染病上報。因為門診樓和住院大樓是兩棟相距比較遠的大樓,并不能使用對講機實時溝通,唯一的溝通方式就是病房里的一部手機。為了病房和門診的兩班人馬更加默契高效的完成工作。周主任要求我們今天進病房的人先要去門診四樓學習病歷和醫囑系統。
此時外面又下起了雨,比昨天還大,夾雜著一陣陣冷風,氣溫明顯低多了。我也多加上了件毛衣。中午11點我們早早吃了午飯,穿好隊服,前往門診大樓。走到一半的路程,已經變成了雨夾雪了。等我們到大醫院已經是漫天飛舞的雪。
我們摸索著來到門診大廳,首先看到的是發熱門診,圓形的門診大廳里,隨處可見穿著各種顏色隊服,說些不同方言的醫療隊。還有拉著物資的工作人員。坐扶梯上了2樓,就是國家醫療隊通道,來自四面八方的醫療隊正在排隊進入病區。
來到四樓,又是一番景象,每一個門診房間編碼,分區給不同的醫療隊,每個座子上都擺放著對講機和公用手機。一邊拿著手機看著前方發來的照片,一邊在電腦上敲打著,像戰地上的一步一步電臺,隨時根據前方消息調整戰略布局。此刻的場景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聽風者》,不見硝煙,但聞風聲?,F在何嘗不是呢,疫情繃張,敵我交錯,承載生命與健康的保衛者都上來了。支援武漢,支援湖北,即便我身單力薄,也依然勇往直前,毫不退縮。援鄂醫療,我曾三次請戰。我在給我們主任請示的微信中這么寫到“我主動請戰,我曾經的同窗好友們都已經上去了,我還有什么好等待的呢…”
此時外面想起了加油的口號聲,我從門口向外側身看去,一群穿著橘紅色隊服的醫療隊正在集結進病房,后來得知他們是來自天津的援鄂醫療隊。很快時間就快12點半了,首先進去接班的兩位女醫生來自感染科的羅華婷和內分泌科的王越趕忙奔下2樓去接班。
回到酒店已經是兩點半,我和來自腫瘤科的鄧紅彬醫生18點進去接班,我們兩商量著盡早出發,“走過去20多分鐘,排隊穿衣服準備大概1個小時,我們最好4點半出發”,本想稍微睡一會,這樣晚上才有精力,但怎么也睡不著。還是第一次進去的焦慮吧。此時窗外下起了鵝毛大雪。我太久太久沒有見過如此美麗的大雪了。讓我想起了北方上學時每到冬天的大雪。
下午四點半,我和鄧醫生吃了點中午剩的盒飯,起身往醫院走去,此時外面的雪越來越大。此處要感謝攝影師同志,為我們留下一張與大雪的合影。一路上我們都在交流進去后可能遇到的情況。他是腫瘤科醫生,我是胸外科醫生,我們兩人都沒有怎么接觸過傳染病的病人,其實算經驗不足,我們擔心主要還是在防護問題上。
到達2樓,簽好名,做了體溫檢測,領了物資,在門口等著進了通道。穿著橙色隊服的隊員看著我領著袋子走過來,趕忙上前問,“你們是出來的嗎…",“哦,不是,我們也是等著進去的"。“好吧,也不知道里面具體什么情況…"??磥泶蠹叶际堑谝淮?,都有同樣的擔心和顧慮。
我們從通道進去里面都是來自天津醫療隊的隊員,都已經包的嚴嚴實實,在做后的整理。我們脫下衣服,換洗手衣、戴帽子、戴N95、穿隔離衣、戴手套、戴腳套、戴護目鏡…僅僅穿防護服這一項就用去約一個小時。后面來自哈爾濱醫療隊的隊員感嘆到,“…光穿完全套防護服,體力就消耗了一大半,后面怎么辦!”
外面飄著大雪,氣溫零下3攝氏度,更衣間沒有暖氣,濕冷刺骨,我為了防寒里面還專門穿了一件短袖,我還提醒鄧醫生里邊要不要多加一件,這時一位滿頭大汗疲憊不堪,癱坐在椅子上的隊員立馬說,“兄弟,聽我的,里面什么都不要穿,進去以后非常熱…”。我說“謝謝,里面到底怎么樣?。俊保拔矣X得四個小時就是極限,反正我不行了…” 他有氣無力的回答道。
一起同行來的鄧紅彬醫生問我穿尿不濕了嗎?他怕在里面6-7個小時,萬一有個急需還是果斷的穿了尿不濕。我沒穿,平時手術臺上的鍛煉就比較多,一般的胸心外科手術都4小時左右,大血管手術8-9個小時太正常,還有十幾個小時的大手術,所以我覺得進去我問題不大。雖說問題不大,不知道是因為緊張還是怎么,我已經上了好幾次廁所了(哈哈…捂臉)
這是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我自己攜帶的防護服由于發的型號比較小,最上面的拉鏈怎么都拉不上去,我使勁一拉,拉破了,我想這下完了,防護每人只有一套,現在物資這么缺,怎么辦?我趕忙出去找工作人員,很快又給我拿了一件國家統一配發的過來。我感激的不得了,可是等我穿的時候才發現,這套防護服又太大了,拉上拉鏈我眼睛都包在里面了,怎么辦?我只能向下稍微拉一點把眼睛敞開。最終穿戴好后檢查沒有問題,我們按照要求分批進入。護目鏡我一帶上很快起霧就看不見了,旁邊的一位小姐姐非常熱情的教我怎么涂碘伏防止起霧,按照她的方法果然要好很多,雖然還是有霧。
防護服穿好后,每個人都變的一樣,人群中我喊著鄧醫生,其實他就在我身后。為了能夠互相辨認,大家都把醫院和名字寫在了衣服上。眼睛被護目鏡的霧氣遮擋,再加上臃腫的三層衣服,每個人都想走在太空艙內一樣。出了通道,到外科大樓還有一段沒有燈光的暗道,前面的燈光冷的照著,死一樣的寂靜,只能聽到自己粗大的呼吸聲,鄧醫生在后面說"這要是一個人上班,好嚇人啊…",我們緩慢的摸索著怎么進去,因為第一次進來,又沒有指引,再加上護目鏡的霧氣,視力有限,找了半天,發現一個玻璃門是鎖起的。鄧醫生突然問“十和十一病區在幾樓?”,“在幾樓?”我也是懵的,“不是四樓嗎?”,“那是門診…”,悶在里面不知道是因為缺氧還是二氧化碳過高,明顯思維遲鈍。這時候我已經出現胸悶和干嘔,感覺了,我立馬調整了呼吸,盡量不要自己太難受。這是正好有隊員下班,看到我們趕緊提醒,往這邊走,我們互相點頭,大家互相喊加油。
我們來到15樓,看到我們來接班,隊員們眼神早已滿滿期待,這么久已經很辛苦了,何況還是兩個女同志。我上前問的第一件事就是重病人在哪一床?情況怎么樣了?我們一一交接好病人,此處省略一千字。護士小姐姐們,趕緊問外面的雪還在下嗎?大不大?對于重慶人,是很少見到雪的,尤其是這么大的雪,北方的朋友你是永遠都不明白的。我發現護士小姐姐說起雪來立馬又精神起來了,疲倦感全無。等到十點多護士來接班的時候,除了交班,依然在問雪的事?!把┖孟裢A恕?,接班的說,雖然看不到眼睛,但可以想象她們那種失望的眼神。
進來一段時間,慢慢要適應一些了,但帶著護目鏡,加起霧,視野只有前方模糊的一點,其余視野根本看不清。我正在拿著交班單,幾乎貼在臉上一個字一個字的對著電腦上的病人看,突然有個病人在后面輕輕拍了我一下,喊到“醫生,問你個事”,說著就把一個手機湊到我面前。我們之前培訓明確說過,要盡量跟病人保持一米的距離,病人這突然的舉動讓我緊張了一把,但我也沒有驚慌,示意他坐下來慢慢說。這時我才看清她,是個六十多歲的女性,拿手機我以為要我聽電話,原來是讓我看手機上的圖片,她有血尿。此處省略一千字。她還沒聊完后面又一個穿著黑衣服的婦女拿著片子在后面等著我。過了一會有一個老人朝里往里看了一眼,看到有人,他在門外徘徊等著…我還沒把病人熟悉完,就一大波病人把我圍住。
九點半護士通知我說58床病人發燒,38.3℃。我趕緊過去看病人,沒有其他癥狀,生命體征也平穩,做了一些解釋、安撫和處理。我還沒走出病房,隔壁床的大叔就早早在門口等著我,我一走出去就把我攔住,非常緊張焦慮的說,“醫生你看我,這么好,沒咳嗽、沒發熱,我旁邊那位可不一樣,他要傳染給我啊,我現在后悔進來了,我要出去…”新冠肺炎患者的焦慮與恐慌在病房內尤其突出,擔心病情加重,經常問到“能不能好,會不會死等”,需要做大量的安撫和解釋工作。我把這個病人拉到辦公室好好的解釋和安撫,打消顧慮,穩住患者,安心治病。
63床的婆婆已經有兩三天沒吃好好東西了,我來到她的床邊詢問原因,婆婆年齡已大,說話聽不太懂,她說她不想吃,也吃不下。她聽力不太好,我對著耳邊大聲的鼓勵她,要加油吃東西,沒有營養怎么打敗敵人…
病房里的工作完全與平時的臨床工作不一樣,環境、系統、病人、條件等等。還有很多之前沒有遇到過的情況。75床有個老大爺,有糖尿病的多年,來住院的時候沒有拿胰島素,我趕緊喊護士檢測了血糖,我問大爺你家里電話多少?我給你家里人打電話,喊他們送來,老大爺的一方話讓我心里酸酸的,他無奈的說“我家里沒有人了,家里的人都被確診了,都送到不同的醫院啰…”,我都不知道接下來如何安慰他…讓我又想起那句既神圣,又質樸的銘言,“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對于我們來說,"治愈、幫助、安慰",這是沉甸甸的6個字!
接班后出病房的時候又有兩小插曲,進到通道,頻繁的手消毒,一層一層的脫下衣服,當我脫掉護目鏡和外層口罩,檢查人員發現我防護服上面的拉鏈松開了,說實話我有些緊張,但也是在預料當中,一開始穿的時候就遇到了特殊情況。因為新冠病毒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傳播,其實也不害怕。我在外面等鄧醫生的時候,旁邊坐著的是來自徐州的醫療隊,他也在等隊員出來。這時候他們的一個女隊員忐忑的跑出來,幾乎要哭著說她脫的時候發現防護服破了,里面穿的洗手衣也污染了,不能要了,還是借的江蘇省人民醫院的…。同事一邊安慰她,一邊仔細詢問。我也趕緊解釋,破了不代表就會感染,只是有些風險,但最主要的還是通過呼吸道傳播,不用太擔心,我破也破過…。
出來時候路上的積雪已經融化,回到酒店已經1點多了,洗澡的時候發現,雖然做了保護臉上還是有壓痕,吃了碗熱氣騰騰的泡面,給家人報了平安,睡了,晚安!
最后,要特別感謝給予強大支持和關心的大后方,得知氣溫驟降,連續多天降雨,很多隊員的鞋都濕了,醫院積極準備物資,給前線的隊員準備衣服、鞋子,聽說很多科室還捐贈了帽子。下班回來,翻著群里的圖片和談話,感覺特別溫暖。后方如此關愛,前方還有什么理由不向前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