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周圍有關行業寒冬的論調在無形中傳播開來。經濟發展怠速,與互聯網產業飛速發展相對的,則是制造業等線下實體經濟的一片頹勢。
這一點從這幾年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就能窺見一二:不僅僅是御宅族,媽媽輩們也習慣線上購物囤貨,物美價廉又能送貨上門何樂而不為;外出旅游的首選不再是開在路邊明擺著會挨宰的旅行社,而是網絡上隨處可見價格透明的定制化在線旅游代理商;還有傳統商場越來越冷清的專柜,哪怕是設施齊全的綜合體里也只能靠餐飲影院吸引客流。
零售業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行業,它的變化我們身在其中多多少少能夠感同身受。而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根本,憑借大國的人口紅利、廉價勞動力,土地稅收等環境紅利在過去的幾十年乃至現在占據主要產業的行業,卻面臨紅利消失和互聯網的雙重夾擊。用人成本上升和嚴控環境污染使得制造業工廠轉向成本更為低廉的東南大國家,所以,我們會在原本是made in china的吊牌上看到made in India, made in Vietnam。
雖然局勢嚴峻,但仍有不少企業通過轉型升級試圖度過寒冬。《轉型之戰:Made in China再出發》就是一本吳曉波自媒體出品的各個企業應對寒流措施的商業案例分享。
吳曉波、郎咸平、葉檀是財經門外漢的我所得之為數不多的幾位大咖。不同于郎咸平的“娛樂派”和葉檀的“學術派”,吳曉波老師似乎在商界和寫作兩個領域都有不小的建樹。畢業于復旦大學新聞系的曉波老師常年從事公司研究,也曾任高校的EMBA課程教授,當公司研究與新聞相碰撞,似乎財經叢書的產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曉波老師所經營的藍獅子財經叢書就是最好的說明:嚴肅的商業寫作也能夠躋身暢銷書行列。
在《轉型之戰:Made in China再出發》中,提到了必要商城(與網易嚴選類似)是如何解決庫存難題以降低物流成本的;被吐槽為山寨優衣庫的名創優品是如何廣撒網開店的;在蘋果三星街機遍布的大中華,華為是如何作為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外國人還是有很多在用聯想華為之類的國產手機的);小米是如何一邊被吐槽為屌絲品牌一邊買斷貨供不應求的。
營銷專業的學生或是從業者,想必都曾學習過寶潔或者是沃爾瑪的經營理念與營銷模式。而現如今這些巨頭也在不斷嘗試創新轉型保持自身的競爭力,更何況那些更為靈活小而美的公司呢。不論是傳統還是互聯網行業,在日新月異的當先,對任何人/公司來講,固步自封遲早會被無情地淘汰。
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巨大的體量使得企業對于這個市場的消費者,需要更為深入探究和細化。書中有一個觀點提的非常巧妙:在中國,是沒有大眾品牌、大眾導向和大眾消費的,所有消費都是小眾的,企業很難做到大而全的東西。未來企業扁平化的特征會更為明顯,除了對資本的要求外,像蜂窩為單位的專業水準和隨之對應的處理突發事件的精細化團隊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此外,還要關注因中產消費者的崛起而產生的新產業,如移民、個性化教育等。未來真正的新中國制造,則是擅用互聯網工具,具有新工匠精神,并且能夠進行積木式創新能力的一群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