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回歸自然:《愛彌兒》中盧梭的教育觀解讀

教育經典研讀

版本信息

書目:《愛彌兒》

作者:[法]盧梭(著)李平漚(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版次:1978年6月第1版

作者介紹

讓·雅克·盧梭,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杰出的啟蒙思想家,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現代民主政體之父”。其代表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內容提要

盧梭從自然主義教學的觀點出發,在他想象的學生愛彌兒的不同年齡階段先后對其施行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愛情教育,系統闡述了他的教育理念。書中盧梭對政治、風俗、宗教、法律等的看法同樣占據一定篇幅,見解深刻,可以說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

核心觀點

第一卷

1.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的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第8頁

2.我們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第15頁

3.我們必須一般地觀察問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看做抽象的人,看做無時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響的人。第16頁

4.一個孩子的老師應該是年輕的,而且,一個聰慧的人能夠多么年輕就多么年輕。如果可能的話,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個孩子,希望他能成為他的學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歡樂的過程中贏得他的信任。第34頁

5.教育是隨生命的開始而開始的,孩子在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學生,不過他不是老師的學生,而是大自然的學生罷了,老師只是在大自然的安排之下進行研究,防止別人阻礙它對學生的關心。第51頁

6.在生命開始的時候,記憶力和想象力尚處在靜止的狀態,這時候,孩子所注意的只是在目前對它感官起影響的東西;由于他的感覺是他的知識的原料,所以要按照適當的次序讓他產生感覺,這就要培養他的記憶力,使他有一天能按同樣的次序把這些原料供給他的智力;不過,由于他只知道注意他的感覺,所以先給他清楚地指出這些感覺和造成這些感覺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就夠了。第57頁

7.孩子們不僅沒有多余的力量,甚至還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滿足大自然對他們的要求;因此,必須讓他們使用大自然賦予他們的一切力量,這些力量,他們是不至于隨便濫用的。這是第一個準則。一切身體的需要,不論是在智慧方面或體力方面,都必須對他們進行幫助,彌補他們的不足。這是第二個準則。在給他們幫助的時候,應當只限制在他們真正需要的時候才幫助他們,絕不能依從他們胡亂的想法和沒有道理的欲望,因為,胡亂的想法是不自然的,所以即使不使它實現,也不會使孩子們感到難過。這是第三個準則。應當仔細研究他們的語言和動作,以便在他們還不知道裝模作樣的年歲時,辨別他們哪些欲望是直接由自然產生的,哪些是由心里想出來的。這是第四個準則。這些準則的精神是,多給孩子們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他人的思想,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第65頁

8.一個孩子,在最初差不多是同時全面發展的。他差不多是在同一個時候學說話、學吃東西和學走路的。這正是他的生命的第一個時期。在此之前,他同他在母親懷中的樣子沒有什么差別;他沒有任何心情,沒有任何思想,幾乎連感覺也是沒有的;他甚至覺察不到他本身的存在:他活著,但意識不到他自己的生命。第75-76頁

第二卷

9.大自然總是向最好的方面去做的,所以它首先才這樣地安排人。最初,它只賦予他維持他生存所必需的欲望和滿足這種欲望的足夠的能力。它把其余的能力通通都儲藏在人的心靈的深處,在需要的時候才加以發揮。第83-84頁

10.有些人是過分嚴格,有些人是過分放任,這兩種情況都同樣是要避免的。如果你放任孩子不管,就會使他們的健康和生命遭到危險,使他們在眼前受到許多苦楚;但是,如果你過分關心,一點苦都不讓他們受,就會使他們在將來遭到更大的苦難,使他們長得十分嬌嫩、多愁善感,從而使他們脫離成人的地位。但是,這種地位,不管你愿不愿意,他們終有一天會達到的。你為了不讓他們受到大自然給予他們的一些痛苦,結果反而給他們制造了許多它不讓他們遭遇的災難。第94頁

11.我在這里可不可以把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則大膽地提出來呢?這個法則就是: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第106頁

12.在他們的心靈還沒有具備種種能力以前,不應當讓他們運用他們的心靈,因為,當它還處在蒙昧的狀態時,你給它一個火炬,它也是看不見的,而且,在遼闊的思想的原野中,它也不可能找到理性所指引的道路,因為那條道路的痕跡是這樣的模糊,就連最好的眼睛也難于辨認出來。所以,最初幾年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的。它不在于教學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產生謬見。第107頁

13.你必須使自己受到人人尊敬,你必須從使別人愛你著手做起,才能使每一個人處處都想滿足你的心意。如果你不能控制孩子周圍的人,你就不能做孩子的老師;這種權威,如果不以別人尊敬你的道德為基礎,就永遠不能充分地行使。第110頁

14.不要把你自己的過失推諉給別人:孩子們固然要受到他們耳濡目染的壞事的敗壞,但同他們受你的教育不善的敗壞相比,在程度上還輕一些的。第111頁

15熱情的老師,你要保持純樸,謹言慎行。只有在防止別人對你的學生施加影響的時候,你才能采取行動。我以后還要不斷地重復這一點;如果可能的話,就連有益的教育也加以拋棄,以免把有害的教育授予他們。第112頁

16.在任何事情上,你們的教育都應該是行動多于口訓,因為孩子們是最容易忘記他們自己說的和別人對他們說的話的,但是對他們所做的和別人替他們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記了。第118頁

17.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后果。第120頁

18.我們只主張我們的學生從實踐中去學習,我們寧可讓他們為人忠厚而不愿他們有一肚子的學問;我們并不勉強他們老老實實,以免他們弄虛作假;我們并不硬要他們作出這樣或那樣的諾言,以免他們不打算遵守他們的諾言。第123頁

19.你們為人要公正和善良,要把你們的榜樣刻畫在你們學生的記憶里,使它們深入到他們的心。第126頁

20.要尊重兒童,不要急于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讓特異的征象經過一再地顯示和確實證明之后,才對它們采取特殊的方法。第131頁

21.盡管記憶和理解是兩種在本質上不同的本能,然而兩者只有互相結合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在達到有理智的年齡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觀念,而只能接受形象;但是,兩者之間有這樣的區別:形象只不過是可以感知的事物的絕對的圖形,而觀念是對事物的看法,是由一定的關系確定的。一個形象可以單獨地存在于重現形象的心靈中,可是一個觀念則要引起其他的觀念。當你在心中想象的時候,你只不過是在看,而你思索的時候,你就要加以比較。我們的感覺純粹是被動的;反之,我們所有的理解或觀念都是產生于能進行判斷的主動的本原。所以我認為,孩子們因為沒有判斷的能力,因此也就沒有真正的記憶。第133頁

22.孩子的頭腦之有可塑性,是為了讓那些能夠為他所理解和對他有用處的觀念,這些觀念關系到他的幸福和日后指導他履行天職,早已以不可磨滅的印象記在他心中,使他一生當中能按照適合于他的天性和才能的方式過他的生活。第141頁

23.如果你想培養你的學生的智慧,就應當先培養他的智慧所支配的體力。不斷地鍛煉他的身體,使他健壯起來,以便他長得既聰慧又有理性,能干活,能辦事,能跑,能叫,能不停地活動,能憑他的精力做人,能憑他的理性做人。第153頁

24.我們最初的哲學老師是我們的腳、我們的手和我們的眼睛。用書本來替代這些東西,那就不是在教我們自己推理,而是在教我們利用別人的推理,在教我們老是相信別人的話,而不是自己去學習。第166頁

25.所有那些研究過古人生活方式的人都認為,正因為他們有了體育鍛煉,所以才有那樣的體力和智力,使他們和現代的人有明顯的區別。第167頁

26.在我們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應該首先鍛煉的是感官;然而,唯獨為人們所遺忘的,而且最易于為人們所忽略的,也是感官。鍛煉感官,并不僅僅是使用感官,而是要通過它們學習正確的判斷,也就是說要學會怎樣去感受;因為我們只有經過學習之后才懂得應該怎樣摸、怎樣看和怎樣聽。第178頁

第三卷

27.一個教師考慮他自己的利益的時候比考慮他學生的利益的時候多;他所注意的,是怎樣證明他沒有浪費時間,證明別人給他的薪水他是受之無愧的;他把一套易于表現的本領教給他的學生,隨時都可以拿出來夸贊于人;他不管他教學生的東西是不是有用處,只要能顯示于人就行了。他要他的學生毫無分別和選擇地在腦子里亂七八糟地記住一大堆東西。在考試孩子的時候,老師就叫他把那些貨色擺出來。炫耀一番,而大家也就感到滿意,此后,他把他的東西收拾起來就走了。第231頁

28.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個人不僅不能知道所有一切的事物,甚至連別人已知的那一點點事物他也不可能完全都知道。既然每一個錯誤的命題的反對面都是一個真理,所以真理的數目也同謬誤的數目一樣,是沒有窮盡的。因此,我們對施教的內容和適當的學習時間不能不進行選擇。第236頁

29.一個人的無知并沒有什么壞處,而唯有謬誤才是極其有害的;要記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無知,而是由于他自以為知。第237頁

30.在兒童時期學習的東西中,還要拋棄那些不適合于我們天然的興趣的東西,而且要把學習的范圍限制于我們的本能促使我們去尋求的知識。第238頁

31.孩子讀書并不等于就是在運用思想,他只曉得讀書;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學文句。第239頁

32.絕不能向一個孩子講一番他聽不懂的話。不要描繪形容,不要滔滔論辯,不要咬文嚼字,不要吟詠詩句。第241頁

33.我們從來沒有設身處地地揣摩過孩子的心理,我們不了解他們的思想,我們拿我們的思想當作他們的思想;而且,由于我們始終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們,所以,當我們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訴他們的時候,也跟著在他們的頭腦中灌入了許多荒唐和謬誤的東西。第244頁

34.要提早學習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真正的老師是經驗和感覺,一個人只有根據他所處的關系才能清楚地覺察哪些東西是適合于他的。一個小孩子是知道他要變為成人的;他對成人的狀況可能具有的種種觀念,對他來說,就是教育的理由;但是,他對這種狀況不能理解的地方,就不能讓他知道。第259頁

35.所有的老師對自己的錯誤都是一概不承認的;而我則要訂下這樣一條規則,即:當我不能使他明白我講的理由時,即使我沒有什么錯誤,我也要說我錯了:由于我的行為在他看來始終是很坦率的,所以不至于使他對我產生任何懷疑;我承認錯誤,遠比那些掩蓋錯誤的人更能保持我的威信。第260-261頁

36.你要記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訴他應當學習什么東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學什么東西和研究什么東西;而你呢,則設法使他了解那些東西,巧妙地使他產生學習的愿望,向他提供滿足他的愿望的辦法。第261頁

37.我對書是很憎恨的,因為它只能教我們談論我們實際上是不知道的東西。第269頁

38.為了使一個青年能夠成為明智的人,就必須培養他有他自己的看法,而不能硬是要他采取我們的看法。第275頁

39.當老師喜歡做什么事情的時候,難免不錯誤地認為孩子也同樣喜歡做那種事情,所以,在你津津有味地工作時,必須注意看孩子是不是感到厭煩而不敢向你表示出來。孩子應該把全神貫注在他做的事情上,而你則應該把全神貫注在他的身上,不斷地留心觀察他,但又不要讓他發現你在暗中注意他;你要預先料到他心中的感想;要防止他產生不正確的看法;要使他專心到這樣的程度,以致他不僅覺得他能夠做那件事情,而且,由于他非常明白他所做的事情有什么用處,所以做起來心里也感到喜歡。第278頁

40.教師的藝術是:絕不要讓學生把注意力放在那無關緊要的瑣碎的事情上,而要不斷地使他接觸他將來必須知道的重大關系,以便使他能夠正確地判斷人類社會中的善惡。同學生交談的時候,必須善于啟發你在他心靈中所培養的思想。第280頁

41.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而不是適應他本身以外的東西。第287頁

第四卷

42.成年人如果意識不到對孩子撒謊的危害,就不能教育孩子知道對大人撒謊的危害。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第325頁

43.要使他乖乖地聽你的話,你就要讓他享受完全的自由;你悄悄地躲開,使得他來尋找你;你采取始終只談他的利益的辦法,就可以在他的心靈中培養一種高貴的感人之恩的情操。第358頁

44.只要學生有了自然的稟賦,即使老師沒有那么慎重地選擇他所讀的書籍,即使老師沒有使他在讀書之后對書中的東西進行一番思考,他這樣學來的東西也可以變成一種實用的哲學,它同你們用來把學校中的青年的頭腦弄得一團混亂的種種空泛的理論相比,還是踏實得多和有用得多。第372頁

45.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為了使他對你所教的東西感興趣,那就不應該使他的腦筋對你所說的話是那樣的默認,就不應該使他除了聽你說話以外,便無事可做。第384頁

46.當我看到青年人在最活潑的年歲只學習純理論的東西,而在他們還沒有一點實際的經驗的時候一下就投入社會和擔當事情,我認為,這種做法的違反理性,一如它的違反自然。第386頁

47.要以行動而不以言辭去教育青年,他們在書本中是學不到他們從經驗中學到的那些東西的。第390頁

48.由于愛彌兒的童年是在你們的學生要到青年時期才能享受的自由中度過的,所以到青年時期才開始遵守你們的學生在童年時期就已經遵守的那些規矩;這些規矩變成了你們學生的桎梏,他們很恨它們,認為它們完全是老師之所以一貫暴戾的原因;他們認為,只有擺脫這種束縛以后,才能脫離兒童的境地;他們要想辦法彌補他們在你的長期管束之下所受的損失,正如一個囚徒解脫了鎖鏈之后,要伸一伸腰,活動一下他的四肢。第504-505頁

49.我叫他思考的那些問題之所以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是因為那些問題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對他來說是很新鮮的,而且也是他的能力可以理解的。反之,你們的孩子由于已經被你們那些枯燥的功課、啰嗦的教訓和無止無休的問答弄得及其厭膩和疲憊,因而心情也變得十分憂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怎能不拒絕把他們的心思用去思考你們壓在他們身上的那一堆教條,怎能不拒絕把他們的心思用去思考他們的創造者,何況你們還把他們的創造者說成是他們的歡樂的敵人呢?第506頁

50.不聰明的教育方法既不能達到良好的目的,而且還要使接受這種教育的人的想象力受到敗壞,使他們易于沾染施行這種教育的人的惡習。第510頁

51.說教之所以最沒有用處,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普遍地向所有一切的人說的,既沒有區別,也沒有選擇。聽眾在稟賦、思想、性情、年齡、性別、職業和見解上既然是這樣千差萬別,我們怎能認為同一個說教對他們全部都是適合的呢?第512頁

52.由于我們忽視了影響想象力的表象的語言,我們便失去了語言之中最有力的語言。說話的印象總是很淡然的,我們通過眼睛比通過耳朵更能說動一個人的心。由于我們只講一番道理,結果遂使我們的教訓流為空談,不能實踐。單單憑理性,是不能發揮作用的,它有時候可以約束一個人,但很少能夠鼓勵人,它不能培養任何偉大的心靈。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做出行動。第515頁

53.把一個東西呈現在人的眼前,就能燃起他的想象,引起他的好奇,使他一心等著你要說些什么話;單單這個東西往往就能說明全部的問題。第517頁

54.你千萬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輕人講什么理論。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說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種東西去標示它。應當使思想的語言通過他的心,才能為他所了解。冷冰冰的理論,只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它所揭示的是我們應該怎樣想而不是我們應該怎樣做。第518頁

55.我們不應當過早地拿一些空洞的教條取塞年輕人的耳朵,以免他長到正該使用這些教條的年歲時,反而對它們加以嘲笑;我們應當等待,等待他能夠聽懂我們話的時候,我們才向他如實地闡述自然的法則,向他指出這些法則對人們施加的制裁表現在違背它們的人就要遭受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第521頁

56.你對一個年輕人所施的一切教育之所以沒有成效,那是由于你所施的這些教育還缺乏他那個年齡的人所能懂得的道理,而且重要的是,對任何年齡的人所講的道理都要以一定的形式表述,才能得到他們的喜歡。第522頁

57.樹立了我的威信之后,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要怎樣才能避免使用這種威信。我想方設法地漸漸得到他對我的信任,以便成為他在尋求快樂中的知心人和決定人。我不僅不打擊他那樣年紀的傾向的發展,我反而要熟悉他們的發展的情況,以便加以控制;我要了解他的觀點,才能對他進行指導;我絕不犧牲他現在的快樂去尋求什么遙遠的幸福。我不希望他有一時的快樂,但是,如果可能的話,我希望他有永久的快樂。第525頁

58.學生無論做什么事情,甚至做壞事,老師都應該知道和加以監督;老師同意學生做一件壞事,或者自己做錯一件事情,總比受學生的欺騙和學生做了壞事而自己一點都不知道好一百倍。第539頁

59.做老師的人,經常在那里假裝一副師長的尊嚴樣子,企圖讓學生把他看作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這個做法的效果適得其反。他們怎么不明白,正是因為他們想樹立他們的威信,他們才反而摧毀了他們的威信;怎么不明白要別人聽他們所講的話,他們就應當設身處地地為聽話的人想一想,要打動別人的心,自己的行為就必須合乎人情!第539頁

60.所有的人的心都是從同一點出發的,我們花時間去學別人的思想,就沒有時間鍛煉自己的思想,結果,學到的知識固然是多,但培養的智力卻少。第556頁

第五卷

61.當我們論證了男人和女人在體格和性情上不是而且也不應當是完全相同之后,我們便可由此得出結論說:他們所受的教育也必須有所不同。第588頁

62.既然我不愿意強迫一個男孩子讀書,所以我尤其不愿意在沒有使女孩子們明白讀書的用處之前就硬要他們去啃書本;何況我們平時向她們揭示讀書的用處時,我們是按照我們的觀念而不是按照她們的觀念解釋的哩。第598頁

63.正如我們應當考慮什么東西適合于她們的性別一樣,我們也要考慮什么東西適合于她們的年齡。第609頁

64.要樹立榜樣,要樹立榜樣!不以身作則,你就不可能成功地教好孩子。第617頁

65.無論就男性或女性來說,我認為實際上只能劃分為兩類人:有思想的人和沒有思想的人;其所以有這種區別,差不多完全要歸因于教育。第675頁

66.濫讀書的結果是有害于科學研究的。當一個人自以為他已經曉得了他在書中讀到的東西時,他就以為他可以不去研究它了。讀書讀得太多,反而會造成一些自以為是的無知的人。第757頁

【教育研讀】

一、教育應遵循自然的秩序

(一)按年齡、分階段進行培養

盧梭提出每一個人都要受到自然、人和事物這三重教育,并指出兒童最好的老師是大自然。“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孩子每一個年齡、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適當的完善程度,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時期,因此盧梭主張教育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根據兒童不同時期的發展程度,對其施行不同的教育。

兩歲以前的嬰兒由于記憶力和想象力尚處在靜止的狀態,孩子們只能注意到在目前對他的感官起影響的東西,這個階段的首要任務應該是身體鍛煉,即體育教育。此時應當注意不要讓孩子養成駕馭和使役別人的習慣;“兒童時期就是理性的睡眠”,盧梭認為兩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尚未覺醒,缺乏一定的思維能力,因為沒有判斷能力,因此也就沒有真正的記憶力,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能力增強,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心,身體的活力極度發達,此時精神的活力也要及時受到教育,本階段適宜對其進行智育教育;十五歲至二十歲的青年已開始和社會廣泛接觸,這時要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另外,為適應男女青年自然發展的需要,對他們的愛情教育必不可少。

(二)愛天性,輕成見

孩子們的童年是很短暫的,教師不能為了所謂的“遙遠的幸福”剝奪他們當前快樂的權利,要根據他們愛玩的天性和各方面的興趣愛好來實施教育。教師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如果你不首先培養活潑的兒童,你就絕不能教出聰明的人來。另外為孩子們的智力所不能理解的東西是決不能教于他們的,以免讓兒童認為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這樣的消極影響極有可能持續到青年時期。因此,寧愿他們一無所知,也不要使他們的心中填滿謬誤。

在孩子最初的生命階段,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接觸社會的偏見。人一生的行為習慣大部分是在孩童時期形成的,教師在給孩子進行啟蒙教育時,不僅要注意保護他們的天真和無知,還要注意為他們阻斷一切偏見的侵擾,引導他們的品行朝著好的方面發展。因為自然的教育不是放任孩童成為野蠻人,而是在大自然的關懷下,使他們免受偏見和謬誤的毒害,使他們感受不到學習的痛苦,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同時養成影響其一生的好習慣。

二、最初幾年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的

(一)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

盧梭認為要想讓學生乖乖地聽老師的話,就要給學生享受完全的自由。教師不必面面俱到地告訴學生應該學習什么,而是要由他自身產生學習和研究的愿望,教師只需設法使他了解那些東西、巧妙地使他產生學習的愿望、向他提供滿足他的愿望的方法即可。這種在施教的過程中,教師不加干涉,不進行灌輸、壓制,給兒童自由,讓其遵循自然率性發展的觀點被認為是一種消極教育。“在最初幾年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的。它不在于教學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心產生謬見。”為了不讓學生受到惡習和社會偏見的侵害,盧梭允許學生存在自然狀態下的無知。

(二)放任無為才能一切有為

“一般地說,你不急于達到什么目的,反而可以很有把握和十分迅速地達到那個目的。”盧梭認為在孩子們的心靈還沒有具備各種能力之前,所有的道德教育和知識灌輸都是無用的,所以在兒童智力未覺醒之前,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讓他們學習更多的知識和道義,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盧梭的“消極教育”是基于孩子在成長初期身體、智力發展的程度做出的一種相對合理的對策,教師在此階段要時時關注兒童,為他們創造有利于身心發展的環境,為其排除一切不利因素,在他們產生謬誤時適時引導。此外,消極教育并不是要教師對學生完全撒手不管,反而要在他們犯錯和撒謊時,讓其得到自然的懲戒。也即是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他們,而是要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后果。由學生“自食其果”,反而會使他們對自己的過錯認識得更加深刻,如此教育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

(一)單純的說教只會讓學生反感

盧梭認為說教是最沒用的一種教育方式,他反對教師拿一些空洞的教條來取塞年輕人的耳朵。首先,所謂教條,看似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卻恰恰暴露了它缺乏個體的針對性。因為它是普遍地向一切人說的,既沒有區別也沒有選擇,教師無法保證同一個教條對不同的人都適用。其次,教師常忽略學生一定階段的智力發展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的現實,當他自以為是地認定學生已經懂了時,他們往往是一知半解的,甚至等他們長到正該使用這些教條的年歲時,反而會對此加以嘲笑。另外,孩子們是最容易忘記他們自己說的和別人對他們說的話的,老師費勁心思說上半天,也無法阻擋學生轉身即忘。

(二)老師應引導學生去實際行動

無用的教條只會讓我們的教育淪為空談。相反,孩子們對他們所做的和別人替他們做的事情,是記憶深刻的,這也是盧梭在書中多次強調行動勝于口訓的原因。一方面,教師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的實質、親自驗證問題的正誤并承擔做錯的自然后果;另一方面,教師本身應該成為指導學生行動的榜樣。老師首先要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以身作責教會他們真誠和坦蕩。如此以來才能建立起在兒童心中的威信,才能使學生相信老師的一切行為都是出于對他們好的目的、都是充分為他們考慮的,從而更好地引導和說服他們去行動。另外,教師不能讓孩子們養成使役別人的惡習,而要鼓勵他們親自去做、去感受,從實踐獲得經驗和真知。

四、輕教材,重經驗

(一)純理論的東西不適合于孩子

“要以行動而不以言辭去教育青年,他們在書本中是學不到他們從經驗中學到的那些東西的。”盧梭認為即使孩子已接近于長成少年,純理論性的東西也是不大適合于他們的,而且在學生的智力水平沒有達到一定程度之前是不適宜學習理論知識的。因為書本上闡釋的是別人總結好的經驗,并不能教人以真正的推理方法,只會導致兒童懶于思考,一味地相信別人所說的話。另外,盧梭指出讀書讀得太多反而會造成一些自以為是的無知的人。他反對學生啃課本、背死書、濫讀書,認為世界是唯一的書本,事實是唯一的教訓。當前應試教育培養出的孩子勤于讀書而怠于思考,導致大量“書呆子”的產生,此現狀著實令人堪憂。可見,盧梭的很多觀點在當今社會依然適用,并引發教育者的深思。

(二)兒童應在生活中積累經驗

兒童的腳、手、眼睛是他們最初的哲學老師。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用自己的身體去力行,這種學習方式的有效性程度是單靠書本進行知識灌輸的方法無法企及和代替不了的。盧梭主張對兒童進行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他在游戲中激發愛彌兒的好奇心,帶他去工場獲取對職業和勞動的認知,用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教給他推理的方法。這種在生活中積累經驗和獲取知識的形式能夠充分地調動兒童的積極性,有利于使他們在享受學習樂趣的同時得到思想的啟發,學會推理的一般方法,并養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延伸閱讀

《論教育學》康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大教學論》夸美紐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年12月 第2版

《普通教育學》赫爾巴特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教育論:智育、德育和體育》斯賓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