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點半,培訓準時開始。簡單的開幕式之后,就是三門峽市教研室教研員耿翠霞做的題為《有效進行多文本閱讀課堂教學》的專題報告。
之前,我也曾將大概了解過杭州市特級教師蔣軍晶所做的群文閱讀研究。蔣軍晶老師說,我們今天的語文課堂,40分鐘只閱讀一篇文章,是對時間的極大浪費。而且,整節課都由老師設置的問題組成,學生的精力和智慧就不停的消耗在問題的轉換和環節的切換之中。
另外,在我們的傳統語文課堂上,一節課學習一篇文本,閱讀的方式大多是朗讀、精讀、品讀。但是,學生踏入社會之后,每天都要接觸到大量的信息,因此必須學會默讀、跳讀、速讀、瀏覽等閱讀方法。多文本閱讀圍繞一個議題,要求學生快速讀,抓住關鍵點,提煉出有效信息,這位學生踏入社會后快速攝取有效信息奠定了基礎。
對于蔣老師的觀點,我深有同感。
而且,語文課標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九年的課外閱讀總量應該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生不少于140萬字,初中生不少于260萬字。但是,作為初中語文老師,我敢保證,除了寒暑假,初中生幾乎沒有課外閱讀的時間——僅是大量的作業就已經把孩子們給淹沒了。
因此,多文本閱讀教學是對傳統單篇閱讀教學短板的有效補充。
在談完多文本閱讀教學的含義、特點和作用之后,耿翠霞老師著重介紹了多文本閱讀教學的方法。
既然是多文本閱讀,肯定先要選擇文本了。因此,耿翠霞老師先介紹了選文、組文的方法。
從范圍角度說,可以講課內教材上的多篇課文組合在一起,也可以用課內的一篇加上課外的多篇,還可以只選取課外的多篇文本(注意,這里指“文本”,而不是“文章”,因為多文本閱讀中用到的文本,可以使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可以是一個片段,還可以是一本書)。
從內容角度說,有這樣幾種方法:
組合選材相同或相近的一組文本進行閱讀。比如將宗璞的的《紫藤蘿瀑布》和季羨林的《幽徑悲劇》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閱讀兩篇文章中描寫藤蘿的語句,進行對比分析,然后讓學生體會作者通過藤蘿傳達的不同情感——一個是從盛開的藤蘿中看到了“生的喜悅”,另一個則表達了對生命、文化、美 被毀滅的憤慨。再比如,同樣是“綠”,讓學生閱讀朱自清的《綠》、艾青的《綠》、陸蠡的《囚綠記》和宋淑遠的《環球城市風行綠墻》,讓學生明白,同一個題材“綠”,卻可以用不同的文體來表現。
選取主題相同或相近的一組文本進行閱讀。比如以“愛國情懷”為議題,就可以將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和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進行比較閱讀;以“感悟童真童趣”為議題,可以講《幼時記趣》、《給我的孩子們》、《呼蘭河傳》、《柳葉兒》進行比較閱讀;以“感悟生命”為議題,可以講《熱愛生命》、《紫藤蘿瀑布》、《老人與海》進行比較閱讀。
選取同一文體,結構相同或相異的一組文本進行閱讀。比如選取孟子的一組議論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進行閱讀,體會孟子議論文的特點。
選取同一作家的同質或異質的一組文本進行閱讀。比如初中語文教材共選編了魯迅的六篇文章:《社戲》、《故鄉》、《孔乙己》、《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我們就可以將這六篇文章拿來進行多文本閱讀教學。
選取具有相同或相似經歷而情感不同的作家作品進行多文本比較閱讀。比如將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進行比較閱讀。三位作者都是在遭貶的背景下寫成文章的,但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記》透露出一股排遣不了的凄涼,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則有一種自我排遣的樂觀曠達,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用“樂”貫穿,這種“樂”和《小石潭記》中的“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又有所不同。
選取寫法相同或相近的一組文本進行比較閱讀。比如將《安恩與奶牛》、《一面》、《童年的朋友》放在一起閱讀,讓學生探究抓人物外貌進行描寫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白,要確定觀察角度、抓住人物特點、按一定順序、融入自己感情,并用上一定的修辭方法,才能將人物的外貌描寫的活靈活現。
接下來,耿翠霞老師介紹了議題確定的原則(課標要求、教學需要、學生需要)和議題確定的角度(閱讀、寫作、復習備考)。
最后,耿老師談到了多文本閱讀教學的課堂流程:閱讀文本——圍繞議題討論探究——達成共識,歸納總結——仿寫練習。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以學生的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為主,老師不能牽著學生走,更不能一講到底;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圍繞議題進行,做到抓大放小,不可面面俱到。比如以“劉禹錫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為議題,閱讀他的《陋室銘》、《秋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只要探究古詩文中體現出的作者的人生態度即可,切不可提問背誦默寫。
最后,耿老師還舉了兩個具體的課例,使多文本閱讀教學的方法在我心中更加明晰起來。
課例一是“科學小品文的特征及文學樣式”,議題是“科學小品文的多面孔”,包括科學小品文特征的多面孔和文學樣式的多面孔。
老師首先讓學生閱讀出自《伊索寓言》中的《螞蟻和蟬》以及法布爾的科學小品文《螞蟻和蟬》,讓學生討論這兩篇文章中螞蟻和蟬的形象的不同,從而明白科學小品文具有科學性;然后再讓學生比較閱讀法布爾的科學小品文《螞蟻和蟬》以及百度百科中關于螞蟻和蟬的說明,問學生更喜歡哪一種說明方法,讓學生明白科學小品文也具有文學性,至此實現了“科學小品文特征的多面孔”的目標。然后,老師讓學生閱讀薄荷糖寫的《一個美洲豹父親寫給兒子的信》、高士其的《霍亂先生訪問記》和法布爾的《綠色蟈蟈》(節選),讓學生討論后明白,原來科學小品文可以是自述式的,可以是訪談式的,還可以是詩歌式的,從而讓學生理解科學小品文文學樣式的多面孔。
一節課,學生不僅閱讀了六篇文本,而且對科學小品文的特征有了透徹的了解,我覺得,這種教學方法,比兩節課講一篇課文,老師一遍遍強調科學小品文這種文體的特征,效果要好得多。
通過耿翠霞老師的講座,我不僅深刻理解了多文本教學對傳統語文課堂所起的重要的補充作用,而且知道了多文本教學的課堂流程,在以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可以嘗試,每周拿出一兩節語文課,進行多文本閱讀教學,相信學生能有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