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窯坪,夜顯得好冗長,除了202的年輕人,偶爾有喝酒的吵鬧聲,街上空無一人,各家都緊閉著門,或看電視,或早睡,總之,窯坪的黃昏,如今有些冷清!
記得小時候,電視還不普及,滿街都是孩子的嬉戲聲,永遠玩不夠的捉迷藏,記得,停電的時候,所有孩子拖一個大圈丟手絹,大人們就坐門前看孩子們鬧,跳皮筋的時候,人每次多著都有“倒架子”(專屬于我們的語言),現在的孩子就用板凳繃著玩,看著有些心酸,計劃生育控制了人口增長了經濟,卻讓孩子多了一丟丟孤獨,現在的孩子永遠不能去理解跳麥草的快感,和溜土溜溜板的歡樂,更不明白滿山里眾多小伙伴拾柴割豬草的快樂,現在,喜羊羊和光頭強占據了孩子們的童年,是啊,時代在變,我們都在變,窯坪,它也悄悄的在變。
記憶里的窯坪,永遠給我的感覺是祥和,晚上板凳忘搬了,次日永遠原封不動的在哪兒,鄰里之間互幫互助,有比賽了團結備賽,有演出了全力以赴,永遠都是那么熱鬧!
記憶里的集市,雖談不上當年鼎盛時期的熱鬧非凡,卻也是窯坪河里村級的亮點,1.4.7是所有人的期盼,山里溝里的徒步來趕集,生意人靠這天賺錢,孩子們可以纏住大人,或買包熊毅武方便面,或買根麻辣條,或吃個冰袋……都是那么容易滿足,幸福也好想很簡單!今天,下車的時候也不過正午,除了馬路神似逢集,街道竟有些凄涼。孩提時的熱鬧都去哪兒了?
記憶里的窯坪小學,有古鈴,那是上下課的召喚,有大禮堂,是下雨天所有孩子的天堂,那個時候,百余人的學校人聲鼎沸,好一番熱鬧非凡,哪有現在,孩子徒步五里路去陜西上學的景象,那個大院子的歡聲笑語少了,多了一份現在的凄涼,窯坪的教育,讓人擔憂!
記憶里覺得窯坪是最美的地方,盡管離城很遠,覺得這里的水,這里的山,都很美,這些年,公路沿線對鄉村的打造真是花了人力和物力,涌現出了眾多的美麗鄉村,或許看多了環境好的新農村,突然發現,大窯坪,已落在了后面,河道被挖金的人改的面目全非,一忘過去,盡是滿眼的垃圾,這個深藏在山里的小村,沒有漂亮的水井打造,沒有農家樂項目,也沒有漂亮的小橋,沒了大禮堂,沒了古小學,只有一座飽受風雨的古橋屹立在村中,眺望著窯坪的改變和人們來了又去的畫面,街中的那口古井,任歲月如何改變模樣,它依然包容蒼生,給大家源源不斷的水資源,還有它,沒有遺忘,與窯坪同在!
窯坪的人好像越來越少了,春節一過,能去務工的都走了,寫到這兒,突然想起幾個人,是窯坪不可或缺的,做衣服的小李子,修電器的張師傅,補鞋的小王,還有棉花匠……
記得很小很小的時候,記事起,他們就在,那時候的小李子,在一個租的土方子里做衣服,后來賣衣服,再后來,他買了窯坪中街的一個院子,保存了很有價值的兩層木屋,早已是兒女都學業有成,家中做生意的景象!記憶里的張師傅,永遠笑瞇瞇,在租的土屋里捯飭著還不多的電器,二十年過去了,他早已壟斷了窯坪的電器業,妻子壟斷了調和業!補鞋的小王,20幾年前,他來窯坪的時候還是個正直青年的好時光,就這樣一雙雙的鞋被他修好,20多年過去了,小王早已不敢叫,一聲王叔道盡了對他的尊敬,只是,容顏已老,兩鬢也已泛白,這些年,人們已經不再愁吃穿,可,窯坪河的人們,還是離不開他……棉花匠從當年的彈棉花慢慢做大做強,現如今壟斷了窯坪的五金生意!他們,五湖四海,幾十年如一日的扎根于窯坪,在這里度過了人生的多一半,不說求生與掙錢,這么多年,他們,也是對窯坪有了感情和牽掛吧!
這些年,考出去的人才越發多了,去了鄉鎮的,當了老師的,醫生的,包工頭的……真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去了,窯坪已經不是常住的定所了,逢年過節,匆匆回來的看望,有沒有發現,我們的家鄉正在換著模樣,當然,走出去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人有目標和理想才能為之而努力,只是,走出去的大家,有朝一日,不知能否有微薄的力量,為家鄉的未來幫一點點的忙!
這個周末,慶幸自己回來了,可以在爸爸醉酒后照顧他,難過的是,原以為自己在享受單身光陰的自在,卻不知父親在心里自責他太放縱我自主,才會到如今還是孑身一人,聽著他的鼾聲,想著這么多年的自己,深思而嘆息,唯有記下此刻心里的窯坪才能撫平自己內心的憂傷。
不管曾經窯坪古街有多么熱鬧,我們老吳家有過怎樣的輝煌,我只希望,生我養我的這片熱土,永遠有團結的這份力量,不管來去的人留下過什么,傷害過你,利用過你,都希望,生活在這里的父老鄉親,少一些病痛的折磨,多一些幸福安康,不管農村建設的號角能不能吹在這里大干一番,也希望,孩子能有好的教育,男人們能挑起家庭的重梁,婦人們都能贍養老人,相夫教子。然后,走出去的人們,都能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