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年八月十五,中秋,宜祭祀沐浴,忌安床出行。
第十個飄零異鄉的中秋,我倒是沒有太多傷感之意,想來這人世間,總是離別多于相聚,失意多于歡欣,何苦再添一個傷春悲秋的失意之人。
中秋不能不提到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歷來被引用濫了。縱然相隔千里,共賞一輪明月,這樣浪漫灑脫的心愿和祝福恐怕也只有東坡居士寫得出來。其實我更喜歡這首詞的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寥寥幾句,就是瀟灑風流的大家氣魄。蘇軾真真是個妙人,盡管他不是在被貶的地方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卻很少發出憂傷悲憤的聲音,他的作品大多豪放飄逸,“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聞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份超脫到自嘲的心態,在自視甚高的士大夫群體里實在難得。在黃州,他開發了東坡肉“黃州好豬肉,價錢賤如土……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在惠州,他又找到了最愛的水果“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與友人游覽赤壁,“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他出行遇大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打獵,“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按現在的話講,蘇軾是個有情趣又有品位的生活家。
其實我最喜歡的一句東坡詞是”此心安處是吾鄉“,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如果有人問“想家怎么辦”,我希望自己有底氣回答“四海天下,皆是我家”。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游子盡可以寄相思與明月,托錦書于嫦娥,盡管身在千里之外,也是天涯共享此時。打字時耳邊一直循環著周璇的《月圓花好》(看了北平無戰事之后我就被這首歌洗腦了),借劇中崔叔的一句話祝福各位“花常好,月常圓,人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