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抑郁”這個詞時長出現在耳旁,最早的印象可能是崔永元得了抑郁癥,感覺好像抑郁是一個最近才有的詞,好像之前從來都沒有聽過說,過去的時間在我們父輩的那個時代好像從來沒有抑郁這個詞,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很少聽說某人得了抑郁癥,好像抑郁就是一個富貴的病。在我們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才有的病癥,抑郁就是一個嬌生慣養的公主,都是閑來無事才會有的情緒。
和抑郁意思相同的一個詞是焦慮,焦慮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一種擔憂,對于現代人來說焦慮是健康最大的殺手,我們擔心著自己的是否能夠適應這一份工作,我們擔憂著如果失去工作那么這個月的房貸該怎么辦,孩子的尿不濕誰來買。未來是否能夠遇到對的人,今后的生活會怎么樣。焦慮的都是現實中的事情,都是那些實實在在影響生活質量的事情。
而抑郁是一種絕望感,對于這個世界徹底的失望,好想做什么都沒有意思。甚至會擴大這種情緒,我們知道負面情緒在進化的過程中有這好的作用,讓我們不至于太過自大,自大就會帶來冒險,冒險就意味著死亡的威脅。而輕微的負面情緒是有利于個人的身心健康的發展,但一旦陷入抑郁之中無法自拔時,就會面對這個世界各種事情產生失望的感覺,甚至覺得好像所有人都在針對自己,即使是同事一個無意之中的言語,也會激發出無盡的聯想,陷入抑郁之中的人很難自己一個人走出來。
我想抑郁是在這幾年才有的情緒,在我們的小時候并沒有這樣的被提及,可能你和我的第一個想法可能是,因為之前信息的閉塞其實抑郁是一直都存在的,只是現在信息的傳播變得越來越快,導致這樣的它變成了人盡皆知的事情。可是事實并非是這樣的,一份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自從2010年后抑郁的患者持續的增多。
如果你看了這份報告,可能會說這可能是醫生對于抑郁癥的診斷嚴格導致的,以前一些輕度的憂傷,現在被診斷為抑郁,這能說的過去嗎。不過從圖中我們看到自從2010年后抑郁的比例顯著提高,而女性的有一個顯著的升高。如果是覺得這個并沒有太大的說服性,那么我們再看一個研究是關于自殺的報告。
可以看到男性的比例比例要比女性高很多,可能是因為男性選擇自殺的方式比較激進,通俗一點就是男性對自己比較狠,如果是自殺就會選擇跳樓或者開槍這樣無法救治的自殺方式,所以死亡率就會高很多。但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女性的自殺了有一個明顯的提高。重點在于和幾十年前相比自殺率確實增大了一倍多。這就是一種趨勢。
可以確認的我們這一代,也可以說是現在的青少年,特別是女性,其中有很多過得越來越不快樂了,輕則抑郁,重則自殺。這是一種趨勢,雖然這是美國的調查研究,中國可能也是如此。
有人把出生在1995年到2012年之間的青少年稱之為“i一代”,這個i就是iphone的i,也就是internet,也是第一代互聯網原住民,基本上剛成年就用上了iPhone和微信。
在我看來我們這一代人是更加溫和的一代人。
更少的酗酒,很少的吸煙,開車更加穩重,更晚的工作,更晚的發生性關系。
更加的服從家長,更加溫順,不怎么叛逆。不容易偏激,容忍度很高。
或許未來也就是低欲望的一代人,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佛系青年”。
我就有這樣的感覺,好像我們所有的時間都被推遲了,記得父親那一代人在18歲就已經參加工作了,而我們好像到了23歲之后才工作,戀愛也變的晚了,工作上學都變得玩了。
這就導致我們雖然在物質的身體上比以前更加的安全,但是心理變得無比的脆弱。
我們就好像溫室里的花朵,在里面呆久了就變得脆弱無比,就像大觀園之中的林黛玉。
人體本身就是反脆弱的系統,“只要不能將我毀滅的東西,就會使我變得強大”,而恰恰的因為少了這樣的打擊就會覺得世界如此的安全,可是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并沒有變得更加安全。只是我們將這種安全感推遲了,導致在該叛逆的年齡沒有叛逆,在該受傷的年紀沒有受傷,如果實在高中失戀了,不過是一場青春的回憶,而在工作后的初戀中失戀,會覺得世界沒有了希望。一種時間的錯覺,導致我們的抗打擊能力減弱。
還有一個研究就是青少年每天花的“屏幕時間”——就是看電視和看電腦的時間,這個和抑郁癥有關系,結果就是如果你每天只看屏幕兩個小時,就沒有問題,如果多于兩個小時就是正相關,花在屏幕上的時間越多,就越可能得抑郁癥。
我們知道相關并不等于因果,那些不在屏幕上的事情能夠有效抵御抑郁和不快樂,那些與人交流的活動,讀書,都能夠減少抑郁癥。
為什么讀書也可以抵御抑郁,至少讀書可以交流思想,也是一種社交。
但為什么是女生的抑郁要比男生的比例要多呢?同樣都是看著屏幕,為什么女性更容易抑郁呢,因為女生更多的是用來社交網絡上,而社交網絡導致女生的抑郁。
我們知道社交網絡對心理的危害,當我們在社交網絡上就會變得更加愛攀比,更加喜歡炫耀,的確女性更加容易攀比,特別是在美貌方面,所以我們看到朋友圈之中沒有一個自拍都是經過了美圖秀秀,一個女生看到另一個女生的照片,更加容易產生焦慮。
而心理學家的一個新的洞見就是,社交網絡最大的問題不在于炫耀和攀比,而在于一種“被孤立的感覺”。
比如,幾個同學叫你出去玩,你有事去不了,但這不并不是一種什么問題。可是最大的危害就在于,如果有幾個同學一起出去玩,沒叫你,那你會是一種什么感覺。對于男生來說,這可能并沒有什么,你不叫我就算了,也就是這一次的活動而已,只是針對這個活動。
而對于女生來說,這就體現了一種同學之間的政治,你這幾個人出去玩了,沒有叫我,這意味你和這幾個同學關系有問題,你感到被孤立了。很多時候女生會戰術性的運用微信等社交網絡,幾個人出去玩了,貼出幾個女生的合影,其用意就是告訴那個不在合影上的人——我們出去玩了,不帶你。
對于女生來說,看到的不是這張合影好不好看,而是為什么沒有我。
這并不是社交網絡的問題,女生愛搞政治,喜歡鼓勵別人,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自古都是有的,只是我們現在變得太過“脆弱”。
在這樣一種環境之中我們變得敏感,感覺到不安全感,受傷和難過在所難免,不如早點受傷,使自己變得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