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開學校之前,我曾以特邀評委的身份陪大學的一位朋友,面試一批前來申請入會的大學新生。有關他的會,我需要做些說明:按照我朋友的說法,每年新生入學時,前來報名的人如白蟻搬家,密密麻麻的一大堆。他還說,媽的,每年只要一看見這么一大群人我就賊激動,忍不住就想要扇自己幾巴掌。一聽到這話,我在旁就默默地拉住了他的手。
反正就是這樣吧。面試開始了,即使經過篩選后,人還是很多。面試基本就按照傳統的套路。首先詢問基本情況,意向動機以及技能特長。但是唯一有一點不同,那就是每到最后,朋友總會非常機智地用一句話把來人順勢拋給我:余兄,你有何高見?我笑了笑,沒有。本來我就是去玩的,也不想把氣氛搞得過于嚴肅,你這樣不是為難我嗎。實話說吧,我之所以閑得蛋疼來這里,僅僅是為了等他應付完這群來勢洶洶的洪水猛獸以后,可以安安靜靜地陪我喝上一杯。所以高見沒有,意見也甭想了。
可朋友態度十分堅決,非要我說個一二三四。再三思酌后,也是考慮到我馬上要走了,不想過于傷害他柔弱的心。于是我非常慷慨地甩出了兩個問題。有一點沒有提,一般情況下我是一個不愛多說話的人,更多時候我會選擇沉默。所以兩個問題,對于我來說已經是非常慷慨了。
第一個問題:你有什么值得驕傲的事?第二個問題:近來有什么事使你感動?
如你所見,這兩個問題咋一眼看上去跟這場面試的主題格格不入,但我還是這樣問了。你說我犟,我說不是,只是我從小就非常有個性,我就喜歡干這些別人不去做的事,喜歡別人不喜歡的東西,所以我也會問別人都不會問的問題,在這點上一直以來我都做得非常成功。
所以才顯得獨特。
不用多想,我之所以這樣問。肯定是有我自己的道理。當時我是這樣想的,在一個集體里(大學社團、以及之后踏入的社會都是集體),如果有人想要脫穎而出,除了要有朝氣蓬勃的熱情之外,還應學會感恩。
互相感恩能促進人際交往關系。
而充滿自信的人,身上時時刻刻都會散發出朝氣蓬勃的熱情,而那些受到感動的人更懂得感恩。
我的第一個問題關于自信,第二個問題關于感恩。所以我這樣問了。
面試者都是有備而來的,這導致面試官在大方向上了解基本情況后,對于來人的喜好并未產生多大差異。除了容貌和氣質外,也未能有更多的因素進行取舍。對于我來說,在朋友非要我給出意見的情況下,如果不深入探究他們的思想,也會讓我很是為難。
所以當我甩出這兩個問題之后,好玩的事情就發生了。事件也變得相當簡單,人也可以很好地區分開。甚至,我可以把所有前來的面試人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滔滔不絕型,第二類只言片語型,第三類冥思苦想型。
一切都變得一目了然。所以最后,我給朋友的建議是:留下滔滔不絕類型(人很少),只言片語型隨性而為,冥思苦想型堅決不要。當然,你可以說我們這樣做完全沒有道理。也不排除因過度緊張而發揮失常的人。可我當時是那么和藹可親又溫柔善良,想來也是不會的,如果硬是有一兩個萌妹子要求再選一次,送個棉花糖給我,也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一個人連值得驕傲的事,使自己感動的事,都需要絞盡腦汁去搜腸刮肚一番才能說出來。
如果生活里沒有了憧憬和歡悅。
那活著跟死了又有何區別。就像是一具沒心沒肺的行尸走肉。到了哪,都是在混吃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