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期末成績出來了,名次仍排在后面,我感到很震撼,為了不讓自己茫無目的的亂指責一通,也為了讓孩子知道自己存在的問題,更為了讓孩子能帶著壓力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
在中午吃飯時我先讓自己平靜下來,沒說關于成績的話,孩子也在看了成績后沒跟我說話,吃完飯后就都各自睡覺,下午我去上班,孩子去學校,一直到晚飯后回到自己家,等老公回來后,我才把孩子叫到跟前,準備一起心平氣和地好好談談。
當我把“你這次成績很不理想”的意思傳達給孩子時,孩子始終低著頭說,你們不是說讓我跟自已比嗎?我比期中前進了一名,成績提高了10分。我說你這么努力,每晚學到12點,付出的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這個成績可能連三本都考不上時,孩子顯得很不耐煩。當我提出“既然努力了卻沒取得預期的效果,那么就要找出問題在哪里?“,孩子想都不想仍舊用以往的口氣說:唉呀!就是學習方法不對,習慣不好,自控性差唄。孩子的這種態度讓我心里直冒火,可又不得不壓下來:那你說怎么辦?孩子直接跟我回了一句:你們別管讓我自已學。我和老公對望了一眼,沒想到孩子會這樣回答。老公說:你上高中后,我們參與你的學習無非是提醒你別玩手機了,提醒你要早點睡覺,提醒你背誦時要出聲等等,一直是你自已管理自已,現在這個情況,應該是我們要更多介入你的學習,給你一些好的建議,一起幫助你共同進步才對。孩子沒有任何表情地說:哦,那你們就繼續管理吧。
當我們很苦惱地將困惑說給一位心理咨詢朋友聽后,這位朋友給我們的建議卻是讓我們放手,說我們一直在否定孩子。因為我們一直覺得給孩子多點指導,多點安排,多點信息,可以讓他少走捷徑,可以讓他有效果,卻不知那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不是孩子所需求的,不是孩子所認可的,不是孩子感興趣的,孩子壓根就不接受我們的給予,從而導致我們始終沒有和孩子在一個頻道上。
我終于明白:要讓一個向前跑步的人改變方向,必須和他并跑一段,才可能兌服他按你所說的方向改變。而我們恰恰沒有和孩子并跑,在他前進的路上直接告訴他應說向這邊走,告訴他要拐彎,告訴他路不平等等。一個只管說,一個從不聽,而且就算聽了,他的內心也未必真的接受,也就是所謂的同頻不共振,效果肯定不盡人意。看來,我們父母要先改變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