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大千世界”一詞,很多朋友的嘴邊就會像智能輸入法一樣,自動跳出“無奇不有”的下句,似乎大千世界是為了無奇不有才誕生的。其實,鮮有人知,大千世界的每一個字都是不折不扣的佛教詞匯,原生于漢唐以來的佛經翻譯。
先說“世界”,《楞嚴經 - 卷四》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世,意思是時間的推移,甲骨文、金文中“世”同“止”,但比“止”多了幾個指事的點劃,表示說不是一般的停止,那就是生命的終結了,后來就慢慢演化成大時間的推移;“界”呢,就容易了,活活一個形聲字,而且下面的“介”既是聲旁又是形旁,恐怕不用多解釋,就是空間意思。所以,世界,是時空的并合體,和我們現在說的“四維空間”如出一轍,這就是兩千多年前印度地區先民對宇宙的認識。
世界這個詞在佛教進入漢地之前是沒有的,我們中國人是用“天下”來表達近似的意思。
那“大千世界”呢?其實這個原詞是“三千大千世界”。我想說,印度這個民族是非常擅長邏輯思維的,而且相當不厭其煩,這也是印度裔的電腦程序員聞名世界的主要原因。體現在宗教哲學上也一樣 —— 佛學系統在討論宇宙時從時空角度分成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個層級,小千世界是最小的組成單位,一個小千世界又由欲界、色界、無色界構成,而再細的組合說起來很費篇幅,我無意傳播宗教,所以一筆帶過,總之,佛教系統以意識感官為標準,甚至用恒河里的沙子作比喻,定義了從小到大、逐步疊加的一整套體系,用以描述宇宙。這和我們現代科學通過觀測研究得來的原子-分子-物質-星球-星系的宇宙觀極為相似,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分層級”和“有序累積”的觀點。宇宙的產生、構成和未來發展,是所有哲學思想的基礎,在數千年前的人類,在沒有任何觀測儀器的情況下,能如此貼切地描述客觀世界,是非常讓人贊嘆的。
三千大千世界,是印度傳統信仰的內容,在佛祖釋迦牟尼及傳人的總結歸納下成為了佛教思想重要的組成部分,我一直懷疑佛教的宗教性,其實原始佛教倒更像是一個純粹的哲學系統,運用嚴密復雜的邏輯說明了他們的世界觀。 可惜,大千世界的原本涵義,已經被我們逐漸淡忘,甚至有鄙夷佛學的人還愿意將大千世界掛在嘴角。
時至今日,在釋迦牟尼預言的末法時代,我想把漢語常用詞匯里源于佛的那部分拈將出來,不妄想系統表述這個宗教,而是用那些碎片化的詞匯,來折射一下佛祖的哲學光輝,也許能給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一些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