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2日參加拆書活動,拆讀林特特的《練達》一書。
以前讀書總愛一本書一字不差,從頭讀到尾,生怕錯過一個字。如此讀書,一本書讀完往往需要花很多時間,遇到沒那么有趣的,還需要很多的自制力。拆書家肖老師在活動熱身中提到,其實讀書沒有必要全部讀完,遇到困惑再去找書,找答案,有針對性的讀,效果是最好的。
我們的朋友往往是一些長期共同活動,共同經歷,不知不覺沉淀下來的,太過刻意的反而成不了朋友。既然友誼并不適合刻意,為什么還要去審視自己的社交圈呢。原來是因為他人會影響到自己,而我們需要掌控這個不知不覺的被影響。
課程第一部分,如何管理自己的社交圈。對三個數字印象深刻。
150:我們常聯系的人控制在150個,社交不要貪多,重質。因為每個人背后都大約有150人,150*150,至少有2萬多人模糊的知道你,因此我們需要注重自己的口碑。
5:死黨控制在5個人。根據五人平均理論,我們往往是最接近的5個人的平均值。審視自己的死黨圈,控制與消極接觸的頻率,盡可能拓展死黨領域(視野、格局)。
6:其他的人際關系,交給六度空間。 六度空間理論指的是曾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寄出300封信,如何認識A。如果你認識A,請直接寄給他;如果你不認識A,請寄給可能認識A的人。最終發現信最多經過6次轉手便能寄到。
有時候,有些社交并沒有必要。有效社交的標準:要么開心,要么推進(有幫助)。
當討論到,除開工作因素,和你溝通最頻繁的5個人是誰?想來想去,最近溝通頻繁的竟不足5個。審視自己的死黨圈,聯系溝通竟少得很。那些原來的死黨,很多都已幾乎沒什么聯系。如果不審視,不會發現平時在對待朋友方面多么的隨意,友誼之樹澆灌甚少,它能存活已是不易,又怎能期待枝繁葉茂呢。
課程第二部分,如何與陌生人展開對話。提到可以準備些固定話題。通用話題可以聊天氣、交通、城市、新聞、美食、電影、旅游、家鄉、健康等等;針對性話題可以聊美容、食品安全、書、藝術等等,根據不同年齡、性別、社會身份調整。平時注重積累,運用時先提問,不感興趣也沒關系,換一個。注意傾聽,讓他人說。
和陌生人聊天,有三個小技巧:同頻聊天,模仿對方的肢體,語態;善用轉折,比如嘗試把“但是”改為“同時”;積極反饋,表示關注,適當重復對方說話中的閃光點。
課程第三部分,如何打造自己的專家顧問團。必備顧問團有醫生、律師、金融、老師,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定制顧問團,比如質量、食品安全、旅游、運動、閱讀等等。主動爭取鏈接,所有很鐵的友誼,也都需經歷由生到熟的過程;自己需提供價值,成為他人的專家顧問團成員。
結尾分享了社交診斷工具漏斗模型:從漏斗頂部開口到底部細長出口,依次為:初次見面,再次探討某個話題,彼此了解家庭背景和朋友關系,常態化見面與聯系。生命中進進出出很多朋友,沉淀下來的很少,我們需要注意開口大小,留意轉化率,學會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