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黃金屋
任何一個人對這句話都不陌生,但是,黃金埋在土里,會挖土的人,掌握了獲得黃金的可能,而知道怎么挖的人,能更快發現黃金,對于那些知道從哪里挖的人,那么黃金,手到擒來。
最近啃完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不得不說,作為一本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完成并在七十年代重寫重編的經典,它的確有集成無數的價值于一體。雖然它在近乎百年前出版,但是就閱讀來說,有些東西是沒變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們常常把讀書的量用來評判一個人是否達到某種境界,而這里,是否有一個前提。讀了萬卷書,能道千卷否?
我相信,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人一年讀了1xx(甚至是2xx)本書”。是個正常人都會覺得,握草,這人牛,膜拜膜拜,然后,你在潛意識中就形成了量化讀書的思想。
你有沒有算過一筆賬,一年讀三位數書量的書友平均下來,兩三天要讀一本吧。這樣的行為,完全不適合你。首先這樣的書友底蘊肯定已經拉開你一條街并且自己一定有一套自己吸收書籍的方法,但是你沒有啊!如果在能力不夠支撐你行為的時候讀了那么多書,我只能說,要慎重。
很多書現在給讀者增長了很多見識,拓寬了眼界,但是,這種通過讀書所追求的東西,說到底,和你刷微信微博最后又有什么區別?那么你和你想拉開差距的閑魚又在本質上拉開了什么距離? 而這些新媒體能否正真增進我們對世界的洞察?不是說這樣的行為沒有好處,起碼你的干貨存量提升了,談資庫極大。但是,這些東西,沒給你帶來你所想要通過閱讀所獲得的東西。為獲得資訊閱讀和獲得理解力閱讀,才是不二法門。
前幾天看到一個關于“讀書是否能改變命運”,先別說命運這么大的題。讀書能否改變你?改變你多少?怎么改變?何時改變?怎么讀?如果只是一味地狂掃雜志、報刊、故事匯,在沒能力談哲學的日子天天看哲學,在作程序猿的日子里一味地讀文學、歷史。我相信,改變的地方肯定是有的,但在你所見的命運中可能體現的不是很明顯。
想發生蛻變,你得先學會悅讀,然后在悅讀中,滿懷期待地看著你心智的成長。
現在社會功利性越發強烈,很多人,讀的書都是講解如何操作的,最后形成了一種只讀如何操作類書籍的人,其實,教你如何操作的書籍,在書海中,只是滄海一粟,別讓一粟這在你眼前,導致整個大海都變成了一粟。
換句話說:
千萬別讓閱讀也成為一種茍且的行為
我先按套路來,用一些言語,激活你心中的波動,為之后的擴散做準備:
- 任何一種閱讀的核心,在于提出問題后,找到解答。
- 購買書不過是一個動作罷了,能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才能算勉強擁有書。
- 百分之九十九的書對你的閱讀技巧毫無幫助,而這個數字好像被高估了。
- 如果你能帶十本書去一個荒島求生,然后你逃不回來,你會如何選擇?
- 讀得太慢或太快,終將一無所獲。
- 為迷惑的字停留而不是為感興趣的內容而停留。
- 衡量一個人的質而不是量,仔細地閱讀一本書而不是泛讀大量的書。
......
在幼兒園到小學的時候,我們經歷過了從識字到造句再到寫文章的蛻變,可以說每一步都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后來呢?除了作文字數從400到800再到最后的1000,還有沒有類似的蛻變?相信你也發現答案了。有了這些東西,我們可以說,我們有了基礎閱讀的能力了。那么何為基礎閱讀?說得簡單通俗,就是能看得懂章節段落的表義。而這個能力,可以說人人皆有。
那么好,有了基礎閱讀能力的我們,現在可以開始進行閱讀了。同時,要知道我們的閱讀能力遠遠沒有及格,并懷揣一種希望:“能比一個人人認字國家的人,更有閱讀能力”。
打算繼續學習與發現,就要懂得如何彈性閱讀,并知曉閱讀的藝術
首先,要通過閱讀改變自我,最有效的手段肯定是讀關于理解力的書而不是資訊的書,當然二者皆有的書比比皆是。
對于一本關于理解力的書籍,在你拿到書的時候,相比你也感受得到,你與作者之間的差距。如果感受不到,那么這本書的內容主題你肯定知曉不少,亦或者說這本書,只是空有理解力的名字和外表,傳遞給你的不過是一些資訊罷了。那么,一本真實的它,對你來說,一定是理解力上的挑戰。
這種挑戰,有幾個準則:
1.隨著你的深入你會破繭而出
2.越主動越好,越努力越好
3.你的閱讀速度必須要合適
4.在讀不到頭緒的時候,不放棄
5.你要懷揣四個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說什么?
(2)作者細節部分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3)本書說的有道理么?對你來說是部分還是整體有道理?
(4)本書和你有什么關系?
6.你要盡力讓這本書屬于你,方法如下:
(1)寫下東西,寫作和閱讀從來都是一體兩面的,能寫下來的,一定是屬于你的部分。
(2)做下筆記,在記錄的時候,就是對知識的一種重吸收,這種吸收對任何一個人掌握新知識無比關鍵。
(3)形成習慣,假設是一本方法論的書,當你能把書中的方法落實,然后形成習慣,那么你便掌握了那些價值。
有了這些基本素養和能力,下面就談談閱讀進階。
首先要引出一個概念
檢視閱讀
該種閱讀方法就是通過對書名、目錄、索引、出版社的瀏覽,掌握全篇的大致內容,同時,挖掘全書的閱讀主題。對全書進行跳讀,略讀,把一本書粗淺地讀完,哪怕只掌握了百分之五十。而進行檢視閱讀,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接下來的核心進階——分析閱讀和之后的主題閱讀。通過檢視閱讀,你能知道是否要對此書進行深一步的探查,因為大部分的書往往不需要進行花費大量時間的分析閱讀。對任何一個人來說,檢視閱讀必不可少。
做好檢視閱讀,你需要掌握以下方法:
拿到書,別順著讀,先看看書皮,看看目錄,看看序,然后從目錄中挑選你喜歡的部分進行瀏覽。
大約十分鐘后,你對全書有認識的情況下,在紙上寫下以下問題:
- 這本書主題是什么?
- 這本書的寫作框架是什么?
- 哪幾個部分是我需要重點瀏覽?
寫下問題后,開始閱讀,記住,你要做的不是每個字都讀懂,你要以模塊為節點,在發現好的內容時,進行勾畫,同時,要時刻以掌握一個節點的大致內容為準(通常是一個小標題),當你遇到某幾句話不懂,直接跳過,別做太多糾結,做上標記即可。就這樣瀏覽全篇,瀏覽后,你覺得本書很不錯,進入下一環節(下面會介紹方法),覺得一般,重新翻閱你的標記點,在掃一掃你勾畫的內容。
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 這本書主題是什么?
- 這本書的寫作框架是什么?
- 本書講的知識我如何利用?
- 有沒有在書中遇到不懂卻很關鍵的問題需要解決?
回答完成后,寫下讀書筆記,這點很重要。
而你覺得本書很不錯,那么接著走下面的流程。
分析閱讀
這種閱讀方式,就是閱讀的核心所在,一本書,從你接觸,到你完全吸收,這種閱讀方法是不能缺少的。掌握了分析閱讀,也就能說掌握了悅讀技法。
現將方法拿給你:
一階
該階段解決的是你帶來的問題“整書談的是什么?”
(1)按照種類與主題對該書進行分類,從書名和引言入手,確定這本書的分類,在心中形成答題的印象。
(2)用最簡短的話,概述全書。通過關鍵內容,找出全書框架。
(3)按照順序關系,累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再將重要部分一一細化
找到作者章節分部的原因。
(4)找出作者所要解決的問題。
作者為何作出這般提問,某件事存在么?是什么樣的事?發生的原因?什么情況下存在?為什么存在?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響是什么?與其他事件間的關聯是什么?或者不同事件的關聯造成的影響是什么?特征與特性是什么? 事情如何進行?
二階
該階段想必你也知道架構了,解決“本書的詳細內容與敘述方法”
需要說明一點,該階段抓的是是內容框架(相當于身上的肉),而第一階段的是骨架。
(1)找出關鍵字,抓共識。
(2)找出關鍵句,抓主旨。
(3)找出論述,抓主張。
(4)確定問題的解答。
此時你和作者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將這種共識,寫下來。為什么?怎么做?何時做?......(5w3h)
三階
解決“本書有道理么?”
(1)你完成了大鋼架構,同時也能詮釋本書,否則,最好別評價。
(2)不爭論到底,非要達到目的。
(3)你要能證明自己的真知于個人見解的區別。
點評模塊:
a.作者的知識不足
b.作者的知識有誤
c.作者不和邏輯
d.作者的分析不夠完整
進行點評后,寫下來,當然,這種點評大部分時候,自己珍藏了就行,不用拿出來,省的被別人做客。
完成這些后,你就要開始最后階段了——吸收。
最終模式——主題閱讀
顧名思義,針對某個主題進行一系列書籍的閱讀概述,融萬家于一體,于是你便成一家。主題閱讀,不需要對每一本書都進行所謂最有效的分析閱讀。只要能對一個主題中的幾大要素自圓其說,你便完成了這個主題的挖掘,在當今,任何一個主題你要能融合五十本較為經典的書,我相信你自己出的一本書效果也不會太差。
那么說說做法:
(一)準備階段
通過更為高效的檢視閱讀來進行篩選
1.設計書目
2.確定書目
3.挖掘主題
(二)閱讀
1.篩選出相關章節
2.建立一套詞匯
3.厘清主旨
4.界定議題
5.分析討論
簡而言之,就是你能站在一個客觀公正的角度,來觀察你所選的這些書目,并選出核心議題,對其進行不斷的閱讀分析,最后,達到主題之上。有時間與精力,不妨一試。在你所關注的領域,能進行一次恰當的主題閱讀,你定能有所為。
如果你和我一樣,在茍且中茍且,那么《如何閱讀一本書》,無論如何,你得先看看。
別讓茍且,阻擋了你悅讀的步伐,你充實的腳印,就是馳往遠方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