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從去年到今年火了好長的一段時間,一直聽同事們在聊共享單車的種種,雖大致有了解,但始終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覺。近日總算完成了初次體驗,把我對于共享單車場景的思考和大家討論。
1.使用共享單車的用戶場景分析
首先我從個人的角度, 回顧一下我使用共享單車的場景。
(1)產生動機的一系列因素:
時間:在一個風和日麗的3月周末
事件:我決定出門踏青
行動:一路坐著公交從郊區來到什剎海,看看美麗的春光。繞了后海一周以后,我的腳已經泛酸,此時我發現有很多人騎著共享單車看風景。
結果:我認為走到下一個景點的時候,疲憊一定會讓我沒有心情再看風景了,于是我決定我也要使用共享單車。
(總結:需要騎自行車的前提是用戶出門了,路程距離的長短決定了出行方式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來說,做共享單車的一定希望好天氣越多越好,畢竟不好的天氣出門人少,也沒人愿意在刮風下雨的天氣騎單車)
(2)關于選擇哪家共享單車的思考:當我產生了需要使用共享單車的動機后,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選擇哪家共享單車?目前我聽過最多的是mobike和ofo,我認為選擇行業領先的兩家共享單車是風險較低的選擇。
那么這兩家的異同點在哪呢?mobike的押金要299,ofo只需要99,所以在一次臨時需要共享單車的時候,我自然選擇更加便宜的ofo。除了押金,因為手機電量較少,ofo目前一些車輛管理存在的一些bug,或許能夠幫我在這次騎行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比如我可以在手機沒電前提前點擊結束行程。因為我是一個初次體驗者,盡管有所耳聞共享單車的流程,但我還不清楚共享單車的還車流程是否必須依賴手機,總會擔心在手機沒點完成行程會繼續扣費,而mobike有定位功能,或許是需要我的手機在同一地點點擊完成行程才能結束(后來了解是關鎖就停止計費了)。
(總結:在一次臨時的選擇前,風險和成本是兩方考慮的問題,風險因素包括信息暴露風險、單車質量風險,而成本則主要指付費成本等。在一個初次使用的用戶面前,風險低且成本低是最佳的選擇)
(3)成為ofo的用戶的流程:既然決定使用了共享單車的品牌,于是我快速找到應用商店,軟件大小8M,所以手機流量還是可以忍受的。于是,輸入手機號,驗證碼、真實姓名,身份證號交押金。這個流程不到10分鐘就完成了,但是我卻花了20分鐘在找車...找到車后就是騎車,還車了,流程很簡單了,找到公交的地點,點擊結束行程,換密碼,關鎖,走人。
(總結:共享單車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近幾年對用戶的市場教育,便捷的借車手續讓用戶能夠低成本使用單車,而共享單車這一產品特點注定需要結合線上和線下兩方面的場景)
2.共享單車解決的是“只有1公里”的問題
長久以來,我對于共享單車解決問題的場景一直抱有疑問。在共享單車火爆之前,在馬路上連摩托車都越來越少見,社會發展已經從人手一輛自行車、摩托車發展到出行需要依靠汽車。經過多年的發展,人們在這個時代突然又發現了騎自行車的好處。綠色環保,方便出行等優點在城市中突然變成這個時代所急需的要素。
那么共享單車究竟解決的是什么場景下發生的問題?這讓我想起物流領域喊的很響亮的一句話: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很多領域如倉儲服務、外賣配送、生鮮配送行業,都通過解決“最后一公里”這個問題找到新的市場。似乎共享單車領域也是在解決用戶“最后一公里”不想走路的問題,但是在 從我使用共享單車的場景中,我認為共享單車解決的是“只有一公里”的問題。如下圖是不同場景下用戶可能的出行選擇方式,如果以1公里作為極限,自行車是在如此多的路程選擇中逐漸細分的新的路程場景。
所謂的“只有1公里”,相比于“最后1公里”的區別在于,最后1公里的目的地是明確的,而只有1公里卻是一個區域的問題。共享單車初次切入市場的場景是“上下班”,所以小黃車的廣告創意來源大部分是上班擠公交和騎車的區別,看似解決的正是人們下地鐵后去上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但換一種思路去看,用戶并不僅僅是因為去某個目的地有1公里而選擇使用單車的方式,換一種場景是某一段距離選擇單車的方式會更加合適。這也解釋了共享單車在各個風景區火爆所解決的原因,其使用的場景是用戶更愿意通過騎自行車的方式游覽風景。
共享單車為用戶一定區域內的出行方式提供了除步行和機動車的第三種選擇。因為共享單車,相比于步行更加輕松,相比于等車更加可控,自然得到了人們的喜愛。雖然我認為目前的火爆依然有資本推動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只有1公里這個問題是共享單車在如此多的出行選擇場景中,細分出來的新場景。
3.關于共享單車的未來
共享單車的爆發離不開互聯網技術、智能硬件的發展,但目前為止,我認為共享單車的產品和市場仍然處于一種市場摸索和用戶習慣培養的階段,在初次使用共享單車之后,我認為有一些問題等待解決。
(1)如何找到單車也是痛點
在如何找到共享單車方面,從用戶角度來看,尋找單車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至少我和我身邊的人總有這樣的體驗:明明路上每個人都在騎著共享單車,但是卻在路邊找不到一輛可以使用的。為了找到單車,我會往以下幾個地點找:人流量大;熱門站點附近;另外就是景區門口,除了單車的投放地點,單車的回收地點應該也需要有所考慮。
(2)共享單車的成本問題
在使用共享單車的過程中,我在思考共享單車的成本問題,至少在我看來有以下較大的投入成本
-單車的制造和研發成本:共享單車的發展離不開智能硬件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因此除了普通單車的制造成本,相關的研發成本一定不小。
-單車的維護成本:在使用共享單車時,我們對于共享單車的使用是相對隨意的,比如在路線選擇上不會考慮路面對車輛的影響,停車時我們不會考慮停放的位置是否合適,這多少導致共享單車更容易壞,相對來說單車的維護成本就比普通的私人單車來的大。
如此大的投入成本和如此低廉的回報,一直讓我對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感到擔憂,關于共享單車的成本和商業模式,推薦大家讀一下這篇文章《產品經理的商業視角:共享單車真的會盈利嗎?》
(3)關于共享單車可能引發的問題的猜想
除了使用共享單車的總總感受,我還發現其他有意思的現象,也許是未來可能引發的問題。
-城市規劃中是否需要把自行車路線逐步規劃完整?在北京,很多街道的自行車道非常窄,甚至沒有,這或許是因為交通發展到現在,過去很多人的代步工具變成機動車導致的,那么如果單車出行再次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這樣的潮流會不會引發對于單車道的重新規劃?
-市民的騎單車的交通意識培養。在騎車過程中我發現,很多人將自行車有意行駛在機動車道上,或是將自行車停在機動車道旁,或是隨意亂停車,騎單車也需要遵守交通法規,在我小時候,騎單車甚至需要掛牌,不知道如果騎單車的人越來越多,引發了交通問題,是否會掀起騎單車安全教育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