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冬至不僅是一個節氣,更像是一門哲學。不僅涉及到人與自然的關系,還涉及到人與人的關系,心靈與心靈的關系。冬至,冷空氣與熱血的關系。越是在寒冷的時候,人越容易感到孤獨。越是在孤獨的時候,人越需要愛心,用愛心來彼此取暖,獲得堅持下去的力量。
冬至了,春天也在路上了。
漫游家,心隨自然
If winter should say
"Spring is in my heart."
Who would believe winter?
如果冬天說:
“春天在我的心里”
誰會相信冬天呢?
日子真快,在濃霾的包圍下,不知不覺間“冬至”了,你也許不知道,冬至“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極、最”之意。
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這里三個意思都是“極致”的意思。
《三禮義宗》是這樣解釋“冬至”的: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按公歷,冬至交節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22-23日(今年是22日12時48分),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緯度最南,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北極圈以內則24小時都是黑夜)。冬至這天,北半球中午太陽的高度也最低,因為這天中午的表影最長,故也稱“長至日”。
冬至,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其他節氣一樣,是個純粹的天文和歷法概念,與冬天剛剛到來沒有多大關系。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冬至,規定有冬至的月為“子月”,是十二地支序的首位。所以冬至還是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等。從冬至開始,白天會漸漸變長,古人認為這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所以把冬至當作年周期、大自然氣運周期、萬物生長周期的真正起點。在代表冬至的卦中,本是全陰的六根陰爻的最下面一根已變成陽爻,所以冬至又稱作“一陽生”。
看唐代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冬至十一月中》:
二氣俱生處,周家正立年。歲星瞻北極,景日照南天。
拜慶朝金殿,歡娛列綺筵。萬邦歌有道,誰敢動征邊?
“二氣”指大自然的陰陽二氣,“周家”句指周歷以冬至月為正月(夏歷以雨水月為正月),“景日照南天”即冬至這天太陽緯度最南。
冬至一陽生,從此白晝一天比一天長,所以古人認為冬至是個吉日,必須隆重慶賀,歷代皇帝都會在冬至這天,在天壇舉行隆重的祭天大典。
本來,按一般的思維方式,夏至的時候,陽氣最旺,應該最被看好,但古人不這么看,他們認為夏至“一陰生”,君道開始衰了,自然萬物的氣運也開始衰落,所以反而不慶賀。
不但皇家慶賀,過去百姓也把冬至當作一個重大節日,稱為“亞歲”,僅次于過大年。古代到了冬至,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有很多地方在冬至吃餛飩,因為冬至是一年中陽氣上升的開始,正如混沌初開,可以用吃餛飩來象征打破混沌,開天辟地,后來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據說民間還有風俗,冬至這天親朋好友間相互拜訪,以美食相贈,過一個快樂熱鬧的節日,有時年貨在冬至就耗掉大半,還留下了“冬肥年瘦”“冬至大如年”等說法。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到了冬至,太陽的照顧到了最低點,似乎最黑暗。但是,按照古人物極必反的辯證觀,在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時刻,事物一定會發生變化。到了冬至這天,萬物將開始新一輪陽升陰減的生機。
冬至過后,雖然大自然的滋養會使陽氣一天天壯大,但也千萬別忘了,冬至的到來也意味著進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階段,所謂數九寒天。要心中守著那團陽氣,存著對未來的期待,在越來越短的黑夜中心態安詳。
冬至不僅是一個節氣,更像是一門哲學。不僅涉及到人與自然的關系,還涉及到人與人的關系,心靈與心靈的關系。
冬至,冷空氣與熱血的關系。越是在寒冷的時候,人越容易感到孤獨。越是在孤獨的時候,人越需要愛心,用愛心來彼此取暖,獲得堅持下去的力量。
冬至了,春天還會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