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過世一年多以后,我的母親在我小學5年級的時候也患肺癌過世了,我成了一個人見人憐的孤兒。
大人們會疼愛地拉著我的手說,“造孽啊…不要怕,還有這么多叔叔阿姨關心你。”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都對我關切之至。我的故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了小鎮上的話題,每個大人都想親口對我表達他們的關心。
實際上,我最初并未覺得我有多么“造孽”。我還太小,很多事情都能吸引我的注意力,讓我沒有時間去思考失去父母對我將來人生會有怎樣的影響,課本還是和以前一樣,同齡人的游戲也還是和以前一樣。
這些關心在我的生活中不斷提起,每個人都在我的記憶海綿體中塞進一句關心的話,終于讓我在有一天忽然意識到:: “我是個孤兒,因為大家的關愛我才能和以前一樣繼續讀書,我要努力讀書,我千萬不能辜負他們。”
有一次思想課上,老師問大家將來想做什么工作。輪到我發言的時候,我說希望以后能做一個可以治好癌癥的醫生(其實也是大人們常常這樣對我說),沒想到講臺上的女老師就一下子當堂哭了出來,懇切地叮囑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實現這個夢想。那堂課也因此變得氣氛凝重,我總覺得全班同學都在注視著我,而我則背負著不能讓大家失望的責任。這一幕就像蒙太奇的畫面一樣常常在我的腦海中閃現,提醒著我作為一個孤兒所要承擔的“義務”。
這樣的壓力對于一個小孩來講是一場災難。我不敢大方地提出任何學習之外的要求,害怕做錯事讓人失望,在意大家對我是否“爭氣”的評價。最后的結果就是,我也因此真正的成為了一個孤兒,不單單是物理意義上,在情感上也徹底明白自己不同的孤兒。大人們希望我能和其他孩子一樣成長,但讓我明白孤兒含義的,也正是他們不斷展示的過分關心。
幸運的是,在這小小的插曲之下我還算是健康成長了起來,沒有因此變成孤僻壓抑的怪人。但我也聽說很多和我有著類似情況的小孩兒,因為過早地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同但又沒辦法好好處理,性格變得乖張難教,影響一生。
有時候,過分地關心他人的苦難是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或許你是出于好心,但對受害者來說卻是一次又一次的提起痛楚。今天是512七周年,看到網上這么多人點起紀念的蠟燭,我想,有些也許已經慢慢釋然的孩子,又會因此難受糾結于痛苦的回憶中了。我不是一個喜歡紀念苦難的人。因為一些原因,小時候沒有人能帶我去給母親掃墓,他們說等我長大了就可以自己去了。但我沒有去過。我明白,就像我沒有必要逼自己學習來證明自己的“爭氣”一樣,我也不需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證明我的思念。
希望那些在地震中遭受苦難的孩子也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