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今年5月份的時候看完了梭羅的《瓦爾登湖》,他在第一章“節儉”中提倡一種非常簡樸的生活方式,并在后面不斷地用一些實驗告訴我們:人們在物質上的追求遠遠超越了自身的需要,一旦滿足了基本的物質層面上的需求,我們應該去探尋更加豐富的精神生活。
梭羅的這種理念,我想跟現在很多人的價值觀是背道而馳的,通俗點來說,我們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越有越有錢,能夠過上土豪的生活。當我們聽到一個土豪說,唉,其實即使有很多錢,也不會快樂到哪里去。我們心里面會酸溜溜地想,那你把錢給我好了,我也想不“快樂”。
對我自己來說,我目前是不可能學梭羅這般,找個湖泊,建個小木屋,讀書寫字,然后面朝山湖,鳥語花香。但是我在想,我們最大程度上,可以從《瓦爾登湖》里面汲取到哪些養分呢?
既然我們無論渴望自己擁有怎樣的一種生活方式都好,其目的無非是希望自己幸福,那么,我們就從幸福談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等于效用除以欲望(幸福=效用/欲望)。
公式中的“效用”在經濟學中用來表示從消費物品中得到的主觀享受或滿足,也可以說有欲望而得到滿足就是效用。所以說,效用與主觀感受有很大的關系,就好比同樣的一片面包,每個人吃起來是不同的感受。
而欲望就是想要達到的目標。從個人角度來看,無非就是過上高大上的生活,每一天都幸福愉快。
所以幸福的程度,就是你的現實生活狀態和心里期望值的比較,效用和欲望兩者落差越大,幸福感越差。
根據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知道,如果想幸福非常簡單,降低欲望就可以了,因為你的目前的生活很難在短時間內有巨大的改善。而欲望降低了,對生活的體驗會更好,效用也得到提高。分子變大,分母變小,幸福感噌的一聲就上去了。
可是這樣聽起來有點阿Q精神。不用著急,我們從反面來看一下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升高我們的欲望,我們要有夢想對吧,萬一實現了呢?我們夢想著超越馬云,超越比爾·蓋茨。
然后,我們再從夢想回到現實 ,在我們如今這個社會里面,物質級別是非常明顯的,試著從比爾·蓋茨、馬云等等,按照財富多少一路數到自己,看看差距有多大。數完之后,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黯然神傷。
當我們的欲望膨脹到想成為世界首富或者有一個別樣的光環的時候,我們要知道什么?
首先,欲望也好,夢想也罷,能不能“心想事成”誰也不知道。我并不否認每一個人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力,沒準聽眾里面有一個人終有一天成為世界首富呢,但是,通俗意義上的成功,不僅僅與一個人的能力有關系,還跟非常多的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也就是說,成功不成功,是不可控的。夢想是要有,但是大部分都不會實現。
其次,夢想有多大,心臟要多強。我并非否認一個人應該擁有遠大的夢想,但是前提是,你要有一個顆更加強大的心臟去支撐著你,不然你不會幸福。
最后,適可而止。我想說財富上的差距跟幸福感的差距并非是正相關的關系。一個公認的理論是, 當物質水平達到一個閥值之后,物質的提升便不能再帶來幸福感。這個閥值因人而異。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自己處于一種幸福的狀態,應該綜合評價自己的狀況,將欲望控制在一定程度之下。但是,控制欲望,不代表壓抑我們的對夢想的追求。如果你心懷一個夢想,你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這樣才能承受得起夢想的重量;在此同時,你也是處于幸福的狀態下。
上面提到了當物質水平達到一個閥值之后,物質的提升便不能再帶來幸福感。大多人會覺得自己的物質水平,遠低于這個閥值,這個是他們說自己不幸福的最好理由。但是,這真的是很好的理由說自己不幸福嗎?
我們來看一個物質高級別與低級別的人過的生活是否有很大的區別。馬克·扎克伯格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后,依然住著租來的一套一室一廳的小公寓,地板上放著的一個床墊、兩個椅子、一張桌子就是全部家具。他的早餐通常都是一碗麥片。通常會有人反駁說,他可以坐飛機去全世界游玩之類的,他有這樣輕松的機會當然是真的,但是那些坐擁那么多財富的人,每天依然為工作、事業忙碌著,但是不能說他們不快樂,他們本身已經把這類工作、事業當成了一種樂趣。
這對我們這些認為自己物質水平遠低于閥值的人有什么啟發呢?我們每天真正需要的,特別是滿足生存需求的東西,是非常少的。我們很難做到像梭羅那樣離群索居過著一種簡單的生活,但是我們完全在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滿足于現有條件下的狀態,享受生活,利用一些時間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不要把所有的時間用于“生存”,也留一點給這美好的生活。
點擊這里進入綠豆老師簡書主頁,看更多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