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商家如何讓我從200元預算,到最終花了600大洋

昨天一時興起,想要打理一下頭發,就近選擇了離家近的一家理發店。我本想著洗個頭,剪個頭發就好,預算200元到頂,可最后,我卻心甘情愿地花了600元凹了個造型,其中有非常多的商業思考點,包括用戶心理,營銷策略,價格策略等等,很有意思,所以有了寫下此文的想法

我的體驗大概分成三個階段,接下來會詳細地復盤當時的心理活動商家策略,想看結論的可以直接跳到文末


階段一:初步建立關系和信任

和很多以前經歷過的很多理發師不同,這個理發師的開場方式是這樣的

半蹲下來,扶著椅子,目視前方,認真地看著鏡子里的你說:“不好意思讓您久等了,我要給您剪一個最好看的頭發”。這種認真不太像是隨口一說,更像是有刻意訓練過的“開工儀式”,這是一個不錯的第一印象

接下來,理發師沒有直接問我“你要剪什么發型”,而是開始聊起我的頭發。他首先分析了我的脫發原因,又告訴我為什么頭發比別人長得快

這是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領域,再加上他善于用問句吊起好奇心,一下便吸引了注意力

“別人一年才能長到你這樣的長度,你半年就做到了,你知道為什么嗎?”

“因為你油脂分泌比較旺盛,所以頭發長的快,但同時新陳代謝不好,角質層容易堆積,堵塞毛孔,最后如果毛孔無法呼吸,在頭皮根部就會壞死,之后就不會長頭發了”(大概是這個意思,有些表述可能不對)

沒有虎視眈眈的危言聳聽,又足夠有趣,我心想是不是想給我推銷相關護理頭皮的產品,然而并沒有,看來還是沉得住氣的,我靜靜地等著后文

這一階段,理發師達成的目標是:

1.用通俗易懂的專業知識去讓人產生信賴,建立權威人設

2.用貼近用戶的問題去吊起好奇,并在這個過程中建立關系和信任


階段二:明晰需求,并替換我原來腦中的方案

剛進店時,我能確定的需求是,我需要打理一下頭發

“打理”其實是一個非常模糊的需求,我并不知道只單純需要剪頭發就好,還是需要燙染,或者需要其他我不知道的技術手段,因為我完全處在一個不熟悉的領域中

在我的知識結構中,理發店無非就是剪發和燙染,所以原本心中的解決方案是,看看能不能通過簡單修剪就能達到一個不錯的狀態,但如果實在無法滿足需求,也可以考慮燙發

所以我本來是更偏向“只剪頭發”的,對“燙發”的推銷抱有一定的防備心,但心中也沒有完全封殺這個選項

但剪頭發,應該剪成怎樣呢?我是完全不清楚的。估計理發師也是早就知道,想好了應對策略,這里有幾個值得關注的點:

1.給我看發型的圖片,并對認知進行影響,不讓我掉進決策困難

給看圖片是保留我對“選擇權”的控制感,同時一邊展示圖片,一邊告訴我,“像我工作這么忙,頭發必須是好打理,不需要太多維護,另一方面也是好看大方,出去能見人,所以我比較建議你看這幾個....”

這個過程他給我植入了一個概念,就是“好的發型應該是怎樣的”,并講的通俗易懂。這個概念一下子讓我有了一個判斷的標尺,同時也增進了對他的信任感,對他的建議就非常能聽進去了

2. 一直在強調“剪”頭發,全程并無提及“燙染”,讓我產生低成本聯想

“剪頭發”這個詞會讓人聯想到低成本,并且理發師一直在強調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判斷,說我的臉型剪出來一定非常好看,所以我也很快接受了建議

3.塑造自己的權威人設

在聊天的過程中,時不時會聊起自己的經歷,說自己從業11年,已經是店里的“總監”了,平時都不剪頭發的。我不知道說的這些是否是真的,但是講述經歷的行為,在我心中逐漸塑造了一個權威的形象

到了這一步,我腦海中的的方案就從“把頭發剪短”,變成了“剪成那個好看的發型”,為下一步轉變解決方案埋下伏筆


階段三:沉沒成本,成功升級解決方案

確定好發型,理發師便開始動手剪頭了。這個期間,他開始用各種和我相關的點套近乎,開始進行情感營銷了

知道我是廣東人,于是就一直在說廣東的一切。滔滔不絕地聊起廣東的腸粉,早茶,說起街坊鄰居都愛看的《外來媳婦本地郎》,說起以前在廣東的經歷,并還說一兩句粵語。這個過程,是在找相通點,撬動情感,建立信任

知道我是做互聯網的,就開始說這行不容易的,要不斷跟上潮流,所以也很理解頭發沒時間打理,脫發問題嚴重(看似在共情,實則在句句戳痛點)

等到修剪的部分好了,近乎也套的差不多了,理發師說,“你的發型可能需要做個塑型”,不然現在頭發太翹了

塑型?什么是塑型?這對于我來講是一個新的概念

他仿佛看出了我對“燙發會傷頭發”的顧慮,及時地補了一句“它可以達到和燙發一樣的效果,但是又不傷頭發”

我開始有點點抵觸,想著本來只剪個頭發就好了,又來給我推銷。但接下來他說的幾點又讓我乖乖地掏錢了

? ?1.頭發已經剪成這樣了,如果不塑型,可能過兩天比沒剪前還難看

? ?2.剪頭發已經要花200了,如果做塑型,可以讓剪發免單

? ?3.給我幾個檔次的價格,最后對比,中間檔次最劃算

第一點,讓我意識到我已經付出了沉沒成本;第二點,讓我產生了一種占便宜的感覺;第三點,設置價格錨點,讓我把參照系從“平時燙發只要四五百”,到“相比于一千多的套餐,這個六百的最實惠”

到了這個階段,我頭腦中的認知就從“剪成那個好看的發型”變成“為了弄成那個好看的發型,我必須塑型”

一步步,我的認知從剪個頭發,到發覺新的需求,到意識到需要什么產品來實現這個需求,完成了質的飛躍,和客單價的顯著提高



第四階段:勸說加入會員,充值2000

客單價成功從200元提升到600元后,凹完造型的他們還不收手,希望再讓我把客單價提升到2000元

他們給的方案是這樣的:充值2000元,即這次的消費只需要440元,后期的消費都可以有五折優惠,而護理頭發可以使用會員價

我算了一下,我來理發店的頻次并不高,到最后會變成為了用完而去用,并且五折優惠后,總價還是非常高的,于是我拒絕了這項不劃算的推銷

我思考了一下,其實我心中并不是完全拒絕了2000元的offer,他如果要打動我,至少應該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劃算感不夠,五折對我的吸引并沒有那么強烈,因為原價就很貴

二我本身理發的消費頻次不高,覺得用不完

三是覺得我不需要把太多錢放在保養頭發上

其實本質都是因為沒錢吧,微笑:)

針對第一個劃算的問題,在策略上可能需要增加更多“得”的感覺,比如本次消費免單,附送一次價值XX元的護理,成功邀請多少好友到店還可以返現等等

如果覺得還不夠優惠,可以說轉移成本,即告訴我,這個行業就是要辦卡才會實惠,單次消費都非常高,如果換來換去,成本非常大,還不如在一家自己信任的,足夠好的機構定下來,也懂你的需求(這時候前面的一切鋪墊都派上用場了)

針對第二個消費頻次的問題,他可以教我怎么用完這張卡,并證明不會被浪費。比如他可以算出來,未來半年必須要做多少次剪發,多少次護理。如果是單次單次地做,需要多花多少錢,而辦了卡后,則可以省下多少錢

如果我還是覺得沒必要做那么多次護理,他可以開始給我創造需求,給我勾勒一個理想狀態,即經過一段時間的養護后,頭發變得非常好,整個人的形象氣質煥然一新balabala,所以有必要提升頻次

針對第三個不肯花錢在頭發上問題,解決方法和第二個問題類似,可以開始給我畫餅,讓我把這筆消費從“享受消費”上升到“生存必須消費”。話術比如“現在頭皮的環境已經很差了,需要開始做保養,不然以后想養都養不好,女性脫發毀一生balabala

如果對方真的按照我上面所想的這般向我推銷,不斷地渲染現實的不堪,理想的美好,同時不斷增加“占便宜”的感覺,我很可能真的就付了這2000元


這次經歷給我的啟發

1.做銷售或者是營銷,一定要考慮到用戶的知識/認知結構,找出信息不對稱的地方

2.如果你的產品是用戶認知范圍內需要的產品,那就說明這個產品就是他想要的那個樣子;如果你的產品是用戶認知范圍外的東西,那需要先影響他的認知,改變甚至創造需求,然后才能到產品

3.情感永遠比理性更能帶動消費,就像這次的消費,沒有理發師前前后后的套近乎,展示專業能力,我可能也不會接受600元的價格

4.大部分用戶是不了解自己的需求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短發,經常要去理發店理發。以前都是在鄉下10元洗剪吹理發店,到深圳后,已經找不到那種單純剪發的理發店,尋常見到的也...
    柚子本人閱讀 2,862評論 0 0
  • 天涼了,很多想改變發型的女性又蠢蠢欲動了。只是這年頭,還能讓人好好地剪個發嗎?看我是如何逃離理發店的,個中滋味也許...
    蘇夏閱讀 5,374評論 58 42
  • 文/隨藝 圖/小宇宙 “總有一天,會有一個人,看你寫過的所有狀態,讀完寫的所有微博,看你從小到大的所有照片,甚至去...
    隨藝藝藝閱讀 663評論 13 10
  • 八月初有朋友轉發一則新聞,朝君及其家人拉著橫幅為一粥鋪做宣傳,以感謝店家資助的500元錢。 九月接到學校政教處發來...
    子非魚lily閱讀 204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