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29是世界腸道健康日
寫在前面:
這里并不干涉西醫對胃腸疾病的診斷治療,也不反對中醫的辨證施治和調養。我們都知道胃腸道是消化吸收營養的地方,我們也必須清楚好的胃腸功能需要充足的營養支持才能有效運作。當我們希望改善諸多消化問題時,除了求醫問藥,是不是要反思自己是否給了消化系統應有的動能?是否忽略了營養素對胃腸細胞功能的重要作用?好的腸胃需要營養來幫忙。
蛋白質:
當蛋白質攝入不足時最先累及的是消化系統。影響消化腺分泌消化酶,進而影響食欲和消化,導致腸壁韌帶松弛,內臟下垂,胃腸蠕動減慢,出現消化不良腹瀉或便秘。
作為多種營養素轉運的載體,蛋白質攝入不足影響著食物營養吸收代謝過程。胃腸細胞每7-10天就會更新一次,缺少了蛋白質,更新速度減慢,不利于潰瘍面愈合。
維生素:
多種維生素攝入不足都與胃腸功能素亂有關,特別是B族維生素。攝入不足時,可影響乙酰膽堿合成,并使水解加速,進而影響神經傳導,導致胃腸動力不足,蠕動變慢,消化液分泌減少,還影響糖代謝導致細胞功能下降,出現腹脹,腹痛(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等各種消化道癥狀。
鋅:
參與構成唾液中的味覺素和胃酶,缺鋅早期表現就是味覺減退與食欲不振;會引起兒童異食癖,消化不良。
鐵:
缺鐵性貧血直接影響胃腸道動力,影響胃粘膜功能,嚴重缺乏時可致萎縮性胃炎,導致頑固性厭食和消化紊亂等。
了解益生菌在改善消化等方面,諸多健康價值后你肯定會對它刮目相看!
1. 減少腸滲漏:
我們身邊總有很多人被各種各樣的過敏所困擾,但如果沒有腸滲漏,過敏癥就會很少發生。那些腸易激綜合癥,復發性結腸炎,便秘,腹瀉,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哮喘,痤瘡,濕疹,抑郁癥,焦慮癥,失眠,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強硬型脊椎炎,慢性疲勞,偏頭痛,鼻竇炎等,目前認為多少都與過敏有關。
益生菌可加強并保護腸粘膜層,從而在維護腸道粘膜層的完整性和調節腸道免疫系統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目前經臨床證實具有良好預防食物過敏的益生菌株主要是乳酸菌和雙歧桿菌。
2. 改善消化:
研究發現,經常腹脹、腹瀉或便秘的人腸道乳酸菌和雙歧桿菌數量較少。目前已經證實益生菌里的嗜酸乳桿菌、乳雙歧桿菌等對腹瀉有明顯的改善和緩解作用。
作用機制是與有害菌競爭營養成分、分泌抗菌物質、降低腸道PH值,減弱有害菌毒素產生,緩解毒性,提高免疫力等。補充益生菌具有雙向調節腸道功能作用,既能緩解腹痛、腹瀉,縮短病程,還有促進自發性腸蠕動,減弱糞便酶活性,改善便秘作用。
全球約60%的人因身體缺少乳糖消化酶,出現乳糖不耐受引起腹脹、腹瀉。益生菌產生半乳糖苷酶消化乳糖.改善癥狀。
3. 促進營養吸收:
益生菌腸道定植過程中產生消化酶,可促進營養消化吸收,如幫助飲食中鐵的吸收和利用。制造營養物質,合成多種維生素,脂肪酸、抗氧化劑、氨基酸等。過去的數十年里,歐盟各國啟動多個科學合作項目,益生菌對健康的影響已深入人心,未來會有更多成果應用于人類營養、健康和疾病預防,對其進一步深刻認知將使人類走向健康未來。
1.現代食品加工方式及包裝,防腐劑等,使天然飲食中攝入益生菌數量減少。
2.大齡生育、剖腹產率高,母乳喂養不足、人工喂養等使孩子先天益生菌獲得不足或被破壞。
3.居住環境不理想、污染嚴重、居民用水的工業化處理影響體內益生菌生長及功效。
4.益生菌對宿主壓力狀況感敏感,生活快節奏、緊張和壓力影響體內激素水平,進而降低益生菌數量。
5.現代飲食大量精細碳水化合物和糖類促進有害菌生長,抑制益生菌繁殖,高脂、少果蔬和雜糧的飲削弱益生菌活性。
6.因為疾病過多使用藥物,口服避孕藥,抗生素濫用,都在減少著益生菌數量。抗生素在帶給人們感染治療奇跡的同時,也促使細菌更聰明的反抗,這就是細菌的耐藥與抗藥。
7.旅行頻繁,因各地環境和飲食微生物菌群種類、數量不同出現菌群失調,表現為腹瀉等水土不服癥狀。
作者:小而美的營養學
鏈接:http://www.lxweimin.com/p/b74bf0c5bc22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