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來自深入Vue3+TypeScript技術棧-coderwhy大神新課,只作為個人筆記記錄使用,請大家多支持王紅元老師。
切換組件案例
比如我們現在想要實現了一個功能:點擊一個tab-bar,切換不同的組件顯示。
這個案例我們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實現思路來實現:
方式一:通過v-if來判斷,顯示不同的組件;
方式二:動態組件的方式;
v-if顯示不同的組件
我們可以先通過 v-if 來判斷顯示不同的組件,這個可以使用我們之前講過的知識來實現:
動態組件的實現
動態組件是使用 component 組件,通過一個特殊的attribute is 來實現:
這個currentTab的值可以是通過app.component函數注冊的全局組件,也可以是在一個組件對象的components屬性中注冊的局部組件。
動態組件的傳值和監聽事件
動態組件的傳值和監聽事件和父子組件之間的通信是一模一樣的,只需要將動態組件當成一個子組件即可,只需要將屬性和監聽事件放到component上來使用即可。
比如:父組件通過name、age屬性給子組件傳值,子組件通過$emit觸發事件,父組件通過監聽pageClick事件得到子組件傳遞的值。
keep-alive
我們先對之前的案例中About組件進行改造:在其中增加了一個按鈕,有點擊按鈕可以遞增的功能。
比如我們將counter點到10,那么在切換到home再切換回來about時,狀態是否可以保持呢?
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默認情況下,我們在切換組件后,about組件會被銷毀掉,再次回來時會重新創建組件。
但是,在開發中某些情況我們希望繼續保持組件的狀態,而不是銷毀掉,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使用一個內置組件:keep-alive。
keep-alive有一些屬性:
include:string | RegExp | Array。只有名稱匹配的組件會被緩
存;
exclude:string | RegExp | Array。任何名稱匹配的組件都不
會被緩存;
max:number | string。最多可以緩存多少組件實例,一旦達
到這個數字,那么緩存組件中最近沒有被訪問的實例會被銷毀;
include 和 exclude 允許組件有條件地緩存,二者都可以用逗號分隔字符串
、正則表達式
或一個數組
來表示,匹配首先檢查組件自身的 name 屬性。
緩存組件的生命周期
對于緩存的組件來說,再次進入時,我們是不會執行created或者mounted等生命周期函數的。但是有時候我們確實希望監聽到何時重新進入到了組件,何時離開了組件,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使用activated 和 deactivated 這兩個生命周期鉤子函數來監聽。
Webpack的import函數分包
默認情況下,在構建整個組件樹的過程中,因為組件和組件之間是通過模塊化直接依賴的,那么webpack在打包時就會將組件模塊打包到一起(比如一個app.js文件中),隨著項目的不斷龐大,app.js文件的內容過大,會造成首屏的渲染速度變慢。
如下:app.后面
是文件的hash值,hash值和文件變化有關系,.map文件
是映射文件,chunk-vendors
是第三方的包。
所以,對于一些不需要立即使用的組件,我們可以單獨對它們進行拆分,拆分成一些小的代碼塊chunk.js,這些chunk.js會在需要時從服務器加載下來,并且運行代碼。
通過import函數導入的模塊,后續webpack對其進行打包的時候就會進行分包的操作,也就是會打包成chunk.js,如下:
// 以前我們這么導入模塊, 這樣模塊的代碼會被打包到app.js里面
// import {sum} from './12_異步組件的使用/utils/math';
// console.log(sum(20, 30));
// 通過import函數導入的模塊, 后續webpack對其進行打包的時候就會進行分包的操作, 也就是會打包成chunk.js
import("./12_異步組件的使用/utils/math").then((res) => {
console.log(res.sum(20, 30))
})
Vue中實現異步組件
如果我們的項目過大了,對于某些組件我們希望通過異步的方式來進行加載(目的是可以對其進行分包處理),那么Vue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函數:defineAsyncComponent。
defineAsyncComponent接受兩種類型的參數:
類型一:工廠函數,該工廠函數需要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
類型二:接受一個對象類型,對異步函數進行配置;
類型一工廠函數的寫法:上面我們知道了import函數會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所以我們直接寫一個工廠箭頭函數,然后把返回的Promise對象當做defineAsyncComponent函數的參數即可。
// import AsyncCategory from './AsyncCategory.vue';
const AsyncCategory = defineAsyncComponent(() => import("./AsyncCategory.vue"))
export default {
components: {
AsyncCategory
}
}
類型二對象類型的寫法:使用對象類型的方式可以進行更詳細的配置。
const AsyncCategory = defineAsyncComponent({
//也就是上面的工廠函數
loader: () => import("./AsyncCategory.vue"),
//加載過程顯示的組件
loadingComponent: Loading,
//加載失敗顯示的組件
errorComponent: Error,
// 在顯示loadingComponent組件之前, 等待多長時間, 默認200ms
delay: 2000,
//加載組件的超時時間,如果超過這個值,則顯示錯誤組件, 默認Infinity永不超時, 單位ms
timeout:0,
//定義組件是否可以掛起, 默認true
suspensible:true,
/** 異步組件加載失敗的回調函數
* err: 錯誤信息,
* retry: 函數, 調用retry嘗試重新加載
* fail: 函數, 指示加載程序結束退出
* attempts: 記錄嘗試的次數
*/
onError: function(err, retry, fail, attempts) {
}
})
這樣寫之后AsyncCategory就是一個異步組件了,在打包的時候webpack也會對其進行分包處理,然后等到真正需要顯示這個組件的時候才去服務器上下載組件代碼,然后再顯示。
一般開發中我們很少如上這么用,因為我們以后會學到路由,以后基本上都是路由懶加載組件。
異步組件和Suspense結合使用
注意:目前(2021-06-08)Suspense是一個實驗性的特性,API隨時可能會修改。
Suspense是一個內置的全局組件,該組件有兩個插槽:
- default:如果default可以顯示,那么顯示default的內容;
- fallback:如果default無法顯示或者還沒顯示,那么會顯示fallback插槽的內容;
實際項目中異步組件是服務端獲取的,有可能比較慢,所以我們可以使用Suspense組件,優先顯示默認內容,如果默認內容加載失敗或者還沒顯示,則顯示fallback插槽的內容,如下:
<suspense>
<template #default>
<async-category></async-category>
</template>
<template #fallback>
<loading></loading>
</template>
</suspense>
$refs的使用
在Vue開發中我們是不推薦進行DOM操作的,但是某些情況下,我們在組件中想要直接獲取到元素對象或者子組件實例,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給元素或者組件綁定一個ref
的屬性。
組件實例有一個$refs
屬性,它是一個持有注冊過 ref
屬性 的所有 DOM 元素和組件實例的對象。
<template>
<div>
<!-- 綁定到一個元素上 -->
<h2 ref="title">哈哈哈</h2>
<!-- 綁定到一個組件實例上 -->
<nav-bar ref="navBar"></nav-bar>
<button @click="btnClick">獲取元素或組件</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NavBar from './NavBar.vue';
export default {
components: {
NavBar
},
data() {
return {
names: ["abc", "cba"]
}
},
methods: {
btnClick() {
//獲取dom元素
console.log(this.$refs.title);
//獲取組件數據
console.log(this.$refs.navBar.message);
//調用組件方法
this.$refs.navBar.sayHello();
//獲取組件的根元素通過$el
console.log(this.$refs.navBar.$el);
}
}
}
</script>
<style scoped>
</style>
$parent和$root
在子組件中,我們可以通過$parent來訪問父元素,通過$root來訪問根組件。項目中使用的比較少,因為會導致組件耦合性太強。
注意:在Vue3中已經移除了$children的屬性,所以不可以使用了。
認識生命周期
什么是生命周期呢?
每個組件都可能會經歷從創建、掛載、更新、卸載
等一系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某一個階段,我們可能會想要添加一些屬于自己的代碼邏輯(比如組件創建完后就請求一些服務器數據)。但是我們如何可以知道目前組件正在哪一個過程呢?Vue給我們提供了組件的生命周期函數。
生命周期函數是一些鉤子函數,在某個時間會被Vue源碼內部進行回調,通過對生命周期函數的回調,我們可以知道目前組件正在經歷什么階段,那么我們就可以在該生命周期中編寫屬于自己的邏輯代碼了。
生命周期的流程
<template>
<div>
<h2 ref="title">{{message}}</h2>
<button @click="changeMessage">修改message</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message: "Hello Home"
}
},
methods: {
changeMessage() {
this.message = "你好啊, 李銀河"
}
},
beforeCreate() {
console.log("home beforeCreate");
},
created() {
console.log("home created");
},
beforeMount() {
console.log("home beforeMount");
},
mounted() {
console.log("home mounted");
},
beforeUpdate() {
console.log(this.$refs.title.innerHTML);
console.log("home beforeUpdate");
},
updated() {
console.log(this.$refs.title.innerHTML);
console.log("home updated");
},
beforeUnmount() {
console.log("home beforeUnmount");
},
unmounted() {
console.log("home unmounted");
}
}
</script>
<style scoped>
</style>
組件的v-model
前面我們在input中可以使用v-model來完成雙向綁定,這樣往往會非常方便,因為v-model默認幫助我們完成了兩件事:v-bind:value的數據綁定和@input的事件監聽。
<input v-model="message">
<!-- 等價于 -->
<input :value="message" @input="message = $event.target.value">
如果我們現在封裝了一個組件,其他地方在使用這個組件時,是否也可以使用v-model來同時完成這兩個功能呢?也是可以的,vue也支持在組件上使用v-model。
當我們在組件上使用的時候,等價于如下的操作:
<!-- 組件上使用v-model -->
<hy-input v-model="message"></hy-input>
<hy-input :modelValue="message" @update:modelValue="message = $event"></hy-input>
我們會發現和input元素不同的只是屬性的名稱和事件觸發的名稱而已。
組件v-model的實現
那么,為了我們的HyInput組件可以正常的工作,這個組件內的 <input> 必須:
① 將其 value attribute 綁定到一個名叫 modelValue 的 prop 上;
② 在其 input 事件被觸發時,將新的值通過自定義的 update:modelValue 事件拋出;
HyInput.vue的組件代碼如下:
組件使用的時候:
通過computed實現
我們依然希望在組件內部按照雙向綁定的做法去完成,應該如何操作呢?
我們可以使用計算屬性的setter和getter來完成。
v-model綁定多個屬性
我們現在通過v-model是直接綁定了一個屬性,如果我們希望綁定多個屬性呢?也就是我們希望在一個組件上使用多個v-model是否可以實現呢?
我們知道,默認情況下的v-model其實是綁定了 modelValue
屬性和 @update:modelValue
的事件,如果我們希望綁定更多,可以給v-model傳入一個參數,那么這個參數的名稱就是我們綁定屬性的名稱。這里我是綁定了兩個屬性的:
<!-- 綁定兩個v-model -->
<hy-input v-model="message" v-model:title="title"></hy-input>
v-model:title
相當于做了兩件事:
① 綁定了title
屬性;
② 監聽了@update:title
的事件;
HyInput.vue
文件代碼如下:
<template>
<div>
<input v-model="value">
<input v-model="why">
</div>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props: {
modelValue: String,
title: String
},
emits: ["update:modelValue", "update:title"],
computed: {
value: {
set(value) {
this.$emit("update:modelValue", value);
},
get() {
return this.modelValue;
}
},
why: {
set(why) {
this.$emit("update:title", why);
},
get() {
return this.title;
}
}
}
}
</script>
<style scoped>
</style>
以后我們封裝高級組件的時候就會經常在組件上使用v-model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