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天也有意多給韓信一些選擇的機會,在送走項羽的說客后,蒯徹作為勸說伐齊的功臣,給韓信相了一面。
蒯徹道:看君上之面,命不過封侯;看君上之背,才真是貴不可言。
他用“面”和“背”的雙關義暗示韓信:您的選擇將決定您最終的命運,如果“面”向劉邦臣服,則無論漢能否勝楚,最多不過是封侯拜將;而一旦選擇“背”棄和劉邦之間的恩義,才會更進一步,富貴險中求。
蒯徹所謂的“背”,并非是背漢向楚,而是勸韓信保持中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這話絲毫不過分,這時的韓信無論是實際控有的疆域和兵力,完全有實力獨當一面。用蒯徹的話來說:當今項劉二主的命,全在韓信的一念之間。
韓信思忖了一會兒,仍然下不定決心,道:漢王對我知遇之恩甚厚,豈可貪利而背義?
蒯徹反問道:君不見張耳、陳余?君不見勾踐、文種?論友情,君上和漢王之交不如張耳陳余;論君臣,君上和漢王之信又不如文種勾踐。陳余的結局如何?文種的下場又如何?如今君上威之大,足以震主;功之大,無以封賞。即便歸項王,楚人必懷疑懼;一旦歸漢王,則漢之君臣無不惴恐。君上將如何自處?三足鼎立,實在是君上您最好的歸宿。
正如之前為要不要攻齊猶豫不決一樣,一碰到人際關系的難題,韓信就缺乏果斷的決心。
先生且慢,容我再想想。
韓信如此打發了蒯徹,也如此輕易地打發走了一條可能對自己最有利的命途。
蒯徹無奈地搖搖頭,找個機會離開了軍營。
韓信的態度,對僵持在前線的項羽如同雪上加霜。其時,他已經孤立無援,缺兵少糧,他非常需要往東方撤退,那里是他的大本營,雖然地方已經不多,但起碼可以恢復元氣。但兩虎相踞之時,誰先泄氣,誰可能就會落入下風。
在數百年后的官渡,曹操和袁紹也這樣相持著,荀彧就以項羽的事例勸曹操不要因為敵眾我寡,糧草不足而先放棄輸了氣勢。
曹操頂住了壓力,而項羽沒有。恰好劉邦派遣使者,請求放回太公、呂后等家屬,項羽順勢主動言和,條件是以鴻溝為東西之界,兩分天下。
但顯然劉邦也看出項羽的孤立和楚軍的歸心似箭,不會錯過大好形勢,在迎回親人之后,立刻對撤退的楚軍緊追不舍。窮寇莫追,這向來不是劉邦的人生哲學。
在追擊過程中,漢軍曾因為韓信、彭越的援兵未及時趕來被項羽回頭痛打了一次。即便是無計而退,項羽的戰斗力仍非劉邦能敵。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再次以楚地、梁地為賞,果然韓、彭二人如期而至。而這時,仿佛真的氣數已盡一般,英布也收回了故土,四路大軍從東西南北各個方向對為數不多的楚軍潮水般涌來。
高祖五年的十二月,這一年最寒冷的時刻到了。
項羽如一只憤怒而無助的困獸,且斗且退,被包圍在垓下,周圍是十面埋伏。史書記載了如天氣一般寒冷的四個字:兵少、食盡。
接下來這段也是《史記》當中最悲情、最精彩的篇章,我將盡量多用原文的敘述方式去展現。
項羽夜里輾轉難眠,忽然聽得遠近、高低,四面都傳來楚國歌謠之聲。和北方持重、莊嚴的歌詩相比,楚調更長于詠嘆,更加宛轉凄絕,在蕭然的夜里綿延而來,傳到項羽和傷亡慘重、離鄉多年的士卒耳里——啊,這是家鄉的聲音,這是父老、情人曾經的吟唱??!怎能不令人腸斷!
“漢王已盡得楚地了嗎,為何漢軍中楚人如此之多?”無家可歸,這是更令楚軍對戰爭絕望的一種念頭。
即便英勇如項羽,也煩懣不堪,只能借酒消愁于帳中,幾杯下肚,忍不住慷慨和美人相和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英雄末路的悲情,令左右將士無不聞歌泣下,莫能仰視。
夜半,項羽騎騅馬率八百余人從南突圍而出,漢軍以灌嬰領五千騎追之不舍。因迷失方向,又遇追兵,到得東城外的山坡上時,項羽身邊只剩二十八騎。
項羽忽然勒馬而止。二十八騎一齊停住望向霸王。
征戰多年,這樣的境遇是生平首遇,他也十分清楚自己難逃此劫,但胸中的膽氣仍令他不愿就此認輸。
三十一歲的西楚霸王一一審視麾下騎將堅定的臉,豪情道:我起兵至今,八年有余,大小七十余戰,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今困于此處,是天要亡我,非戰之罪!今日愿以必死之心,為諸君快意一戰。諸君且看我斬漢軍大將、拔漢軍旗幟!
說罷,將二十八騎分為四隊,面朝不同方向。此時漢軍已紛紛壓上,重重將他們圍住。
項羽指著遠處山的東面道:汝等一起突圍,到彼處相會。吾先為諸君斬一將!
話音未落,項羽已率先大呼著沖下坡去,所到之處,無不望風而靡,項羽手起刀落,斬殺一名漢將而去。漢軍郎中騎楊喜欲行追擊,項羽卻于馬上忽然回首怒目而視,楊喜一時駭得人馬俱驚,避讓數里,不敢再進。
漢軍整合之后,二次進圍,項羽再度沖入陣中,取漢將首級,殺數十人而回,壯聲問麾下道:何如?
騎將一齊俯首,由衷贊道:誠如大王所言。
眾人于是繼續東行,至烏江,又為漢軍追上。烏江亭長準備好船只,勸道:江東雖小,猶有數十萬人,可待大王。請大王速速登船渡江。
項羽笑道:天要亡我,渡江何為?當初項籍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一同西向滅秦,如今無一人生還,縱江東父兄可憐項籍,我獨愧于心,又有何面目相見。
我每想象八千子弟當年的少年慷慨,和項羽此時的孤身落寞,都對戰爭的殘酷唏噓不止。
項羽以座下騅馬托付亭長,然后令麾下全部下馬,持短兵沖入漢軍陣中廝殺。騎兵下馬肉搏,大家都知道這已是自殺之舉,但都二話不說,跟著大王沖入包圍圈。
項羽親自格殺多人,自己也身受十多處傷,忽然見漢軍中有一人頗為面熟,便叫道:汝不是我故人呂馬童么?
呂馬童不敢直視霸王。
項羽笑道:聽聞漢軍以千兩金、萬戶侯懸賞我首級,我便成全你吧。
說罷,一代霸王在漢軍眾人注視下,從容地自刎而死。
烏江水冷,英雄長逝。
漢軍在反應過來之后,對項羽的尸首進行了瘋狂的搶奪,最終楊喜、呂馬童等五人各搶得一段,五人全部以此大功封為列侯。
需要特別再說明一下的,是這個被項羽嚇得人馬俱驚,又搶得尸體的楊喜,從此家世富貴。他的曾孫嫁給了太史公司馬遷的女兒,對于追擊項羽的這段經歷,想必一直在家族里口耳相傳,甚至對楊喜略有些膽怯的細節都沒有回避,一是因為確實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功勞一件,二是足見項羽在當時人眼里,的確是驍勇無比。
很多人在看《史記》這一段時,不免詬病司馬遷寫得過于細節詳細,似乎夸大。這種認為其實是對《史記》成書情況不太了解??紤]到這段史料的來源,即便有所夸大,也是因為楊家人、或者其他的當事人事后渲染,司馬遷應該仍是秉筆直書的。他筆下的項羽,就是漢初君臣將相眼里的霸王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