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建公眾號之初我就在考慮,雞湯文究竟是個什么東西?
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我對雞湯文曾經有過鄙視的心態,覺得這個東西它誤導人,給人一些虛無的希望或者用一些聳人聽聞的言論,給人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才會想要對雞湯文進行反駁、攻擊,希望它對人們的傷害能夠減小。你印象中它是不是應該是這種畫風:
《女孩為什么要努力》
《你努力的程度之低XXX》
《XX歲之前,千萬不要結婚》
《二十歲沒XX,后悔一輩子》
然而令我吃驚的是,在最近一次針對假想目標用戶群體的閱讀喜好調查中(對象為18-24歲的年輕人,或許有一定局限性),有60%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喜歡雞湯文,并且有半數表示雞湯文在感情和成長方面對他們有積極的影響,并且這些人普遍都喜歡寫這樣的文章或是想寫出這樣的文章,是否真的應該把雞湯文一棒子打死?
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心靈雞湯的百度百科,這個概念的鼻祖就是勵志故事,它當時的畫風應該是這樣的:
獨腿人堅持訓練成了網球賽冠軍;
84歲老太太跑完馬拉松;
殘廢的孩子,收養三條腿的狗,因為“互相理解”;
后來我們看到的雞湯文一般就是優美的文章(或句子)或是故事和道理相結合的文章。
我們可以簡單歸納一下雞湯的要素:
觀點正確(對受眾而言)
引起共鳴
簡單而言:雞湯=鼓勵,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這個本質。
雞湯多被人詬病的原因是它沒給人提供一個解決的方法,但是這個理解本身就是錯誤的。雞湯之所以說雞湯,就是因為它并不能喝飽,本來就不是教學文章,只不過是在進步途中的一劑調味和潤滑,干貨吃多了別噎著。
雞湯是鼓勵的話,跟你聽一些勵志的歌曲特別有感觸是一個道理。
比如說周杰倫的《稻香》歌詞中有一句:“不要這么容易就想放棄,追不到的夢想,換個夢不就得了”,這就是一句雞湯,他只是提出一個觀點,有夢想不要輕易放棄,實在不行,就改變方向,這個是一個很正確的觀念,但是他不可能告訴你,怎么追夢和怎么放棄。
當然,鼓勵不是真金白銀,它與干貨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上司可以通過褒獎員工讓他們充滿激情但錢給的少,人還是要跑;反過來上司只會指責員工,但是給的錢多,有的人受不了離開了,有的人還是會為了錢留下,其實干貨還是更重要的。
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在一個人的身體和精神到達了極限狀態的時候,一個信念,一個想法,一個句雞湯(加上故事作為記憶的線索)可能真的會成為救命的稻草或是轉機的明燈。
即使在普通的生活中,人們一定對生活會存在一些不滿,雞湯就是抓住了這些人的“不滿之處”,也就是痛點進行精確打擊,這是雞湯文成功的關鍵,但是成功并不一定是對的,就像做一場成功的犯罪活動,依然是違法,傳播錯誤信息的雞湯依然是毒藥。(例:比爾蓋茨大學輟學,所以讀大學無用對于很多學渣或是沒上大學的人就是一劑強心劑)
最令人厭惡的一種雞湯文莫過于用一個精心裝飾的故事,講一個扯淡的道理以吸引人眼球,因為故事的感染力比單純的美文佳句要強得多,因此故事型雞湯成為了害人的“假雞湯”的重災區。
下一回,我們來聊聊故事型雞湯和故事型假雞湯,看看他們如何害人,又有什么方法能夠辨認出假雞湯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