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相比蘇州,我還是更喜歡喊它作姑蘇,這個曾讓這座城名揚天下的名字。未到姑蘇,心中向往之情日益根深,直到踏上這片土地,才將心安放下來,想來猶如十年一夢,喜不自禁。
在歷史的長河中溯回而上,拾掇起一頁紙卷,上面書寫著“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當是我與姑蘇的初見了。我端著書,大聲誦讀,遙想楓橋渡前,晚風輕輕掠過船頂,窸窣作響,客舟隨著運河的水晃晃蕩蕩,不覺間,姑蘇已映入眼簾。寥寥幾句,卻讓我覺察到,姑蘇是何等憂傷啊,它又到底承載了多少人的愁緒呢?從此,姑蘇的模樣,就像一個結著郁怏的少女,向我款款走來,而我,也正滿懷深情地向她奔去。
今年的中秋,與友三人相約共赴姑蘇,大伙兒相互戲謔,說是:賞慣了家鄉的月,要去看看姑蘇的月是不是要更圓些。提前幾日便開始收拾行李,仿佛是去赴一場期許已久的約,心里不住地默念:姑蘇、姑蘇,我終于是要與你會面了。
晚上將近十點的火車,我們一行四人八點多便已抵達火車站,不幸的是,直到我們取票時,江晨才發覺自己忘記攜帶身份證,此時我們三人的票已緊握在手,都在為江晨的票發愁。經過詢問,江晨去到窗口辦理了臨時身份證,終是拿到了發往蘇州的票,我們不禁嘲笑他一番,實在粗枝大葉。在電子檢票口聽到工作人員兇悍的喊聲,大家都唯恐避之不及,嘉新說,寧愿去人工檢票口也不要聽這人的怒吼,但事實上,她還是和我們一并從電子檢票口進來了,反倒是江晨,缺少身份證,只能通過人工檢票進站,我們仨先進來,在候車大廳等待江晨一起去往月臺登車。
上車后,經過嘉新的主動出擊,我從隔壁車廂換到和他們一個車廂,并坐在了一塊兒,嘉新理直氣壯地對我說:火車上好人很多的,你不要想得那么復雜。的確,在上車前我便為自己的位置和他們不在一塊兒而發愁,嘉新這一舉措,倒真讓我改變了以往坐火車時碰到的各種難以啟齒的現象。
我一直認為深夜乘車是最節省時間的,在無邊的黑暗中行駛,突然天空破曉,晨曦出現,逐漸飽和,上午的陽光便登場了,在此之前的時間仿佛裝上了電動引擎,高速流轉。一夜的旅途我已不是第一次經歷了,在去年杭州去往鄭州的途中,同樣足足坐了一整夜的火車,那時只覺得火車上人流涌動,大家都陌生,卻又熟悉似的。暗昧的曉光升起,大地便露出青郁的山丘,在鐵軌兩側,像相機的延時拍攝,光和影交疊,快速地飛馳起來。
不覺間,火車駛入了南京站,此時我們周圍的乘客都在為下車做準備,此時我們望著窗外的南京站月臺討論著南京的故事,此時距離姑蘇還有三個小時的車程。南京的古韻不亞于姑蘇,六朝古都,金陵盛地,當年的建康城,金碧輝煌,雕樓畫棟,何其繁華!姑蘇在它之下,更像是一個婉約溫柔的女子,在江南水鄉的倒影中,展現出無限的魅力。
火車停靠在南京站四十多分鐘,終于再次啟程,向南出發,駛向姑蘇。
(二)
蘇州站的建筑風格恰當地彰顯了姑蘇的藝術特色,從出站口一直乘手扶電梯向上,到達地面上的北廣場,直到地板上留下自己的腳印,才肯相信,原來這一片蔚藍的天空下環繞的是,姑蘇城。
我們選擇了最便捷的公交去往已經訂好的酒店,酒店的位置毗鄰蘇大,透過房間的窗子可以看見蘇大內部的教學樓,古樸的樓,灰白的外墻上黏著些碧綠的爬山虎枝蔓,蔥郁與黯舊交織,給了我們很大的視覺沖擊。嘉新說:這種景致是為她所喜歡的。陳婕站在一旁附和,說: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我笑著取笑他倆,說:我們學校的教學樓也有這樣的景色,怎么不見你們這般癡迷?果然到了姑蘇,心境都變得敏感了。雖然這般說道,但不得不承認,這窗外的圖景,的確勝于平常在學校所見,可再想想,又質問自己,無非是圖了新鮮罷了。放將行李,簡單收拾了一下,便一齊出門了。
抵達蘇州站已近正午,而現在恰好又是飯點,我們商議,先填飽肚子再來好好訪一訪這小巧的姑蘇。在齊門路上逛著,最后被一家蘇式點心店吸引,想來嘗嘗這名氣吃食。店內裝潢以木原色為主,各個角落又培植了綠蘿等綠植,既清新又古樸,毫無沖突之感。湊巧的是,我們正好遇上了一支外國旅游隊伍,他們對這些琳瑯滿目的食物比我們的好奇心更濃,指指這個又看看那個,導游用英文一一和他們介紹,在他們后面排隊取餐讓我們對這些食物也有了大概的認識,雖是解了好奇,卻還未解饞,端著已經選好的食物,等待著老外依依不舍地離去,盡管已經離開臺子,他們的眼神卻絲毫沒有轉移地盯著一排排擺放整齊的點心。我們四人結賬后便坐起來開吃了,相比于過過眼癮,我們更加青睞填飽肚子,梅菜筍絲的嫩滑、糖汁肉排的甜滑、蘇式小籠包的鮮滑······
酒足飯飽之后,正式開始了我們的姑蘇之旅。在蘇博的門前,一列如長龍似的隊伍呈現在我們面前,無奈之下,我們只得暫時放棄蘇博的參觀,轉而去了姑蘇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品——蘇州園林, 而拙政園便是其中一朵最清麗的奇葩。拙政園和蘇博僅一墻之隔,東北街的步行街上人滿為患,經過忠王府便看見了拙政園的正門。初入園內,便感到一襲颯爽的秋涼,只見松柏蓊郁,竹影交橫,相互掩映,湖水綠波微漾,有幾只灰鴨游弋于水面,兀自嬉戲。嘉新和陳婕在園子口便停下了腳步,盯著一株遒勁的梅枝在給它拍特寫,我與江晨走在前面,不覺間回頭,發現已瞧不見他們的身影,走到后面,竟連我們倆也走散了。我持著景區導圖,在偌大的園子里游逛,曲曲折折的小路,配著拱橋、小山,好似一個濃縮的江南。往西邊走,經過聽雨軒時,聽到導游在講解軒外的芭蕉,我跟隨著繞到后面,果然看見幾株挺拔的綠絲綢般的芭蕉樹,導游說,每逢江淮梅雨,雨打芭蕉,淅淅瀝瀝,如泣如訴,好不動人。
從聽雨軒繼續往西,經過玲瓏館和嘉實亭,便到了遠香堂,穿過別有洞天時,一陣清冷登時入體,不覺欽嘆。在鴛鴦館的水邊護欄處聚集了許多游客,走近一看,才發現一只鴛鴦正在水中四處游走,像是在尋找自己的侶伴。從鴛鴦館向南隨著小路走,便到了盆景園,來這里觀賞的大多是一群有情懷的中年人,他們一邊品評,一邊欣賞,跟在他們身后,也約莫聽到了一些皮毛。再往回繞時,我特地又來到了別有洞天,穿過它,就宛如從一個禁錮的陳舊之地突然豁然開朗,此時想到的便是靖節先生的桃花源了。踏上石橋,先后看見的是荷風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等,三座亭子要數荷風四面亭最為好看,當然,這里說的好看也僅是憑我主觀的判斷,或許在藝術領域,別的幾個亭子水準要高出許多呢。最終在秫香館的石凳上坐著休息了會兒,剛好在來秫香館的路上與江晨碰上了,便一起坐了下來,等待嘉新和陳婕會和。
拙政園的景致囊括了水鄉所有的清秀,也滿足了多年來一直牽掛的未完成的夢。
從東口出,便到了百家巷,往南走幾步,就步入了聞名的平江路。邀著坐船的東家一個接一個,我們穿過嘈雜,面臨的仍是嘈雜,嘈雜在這個時候似乎總是無可避免的。平江路臨河并街,沿著河一直走,一路上的船只飄飄流流,街道從狹窄到寬敞,人流也越來越多,在法桐樹的樹下,坐著一排排歇息的旅客。在過去的想象中不止一次地描繪過,平江路應當是姑蘇的縮影,富有內涵而不作聲響,靜立一處,散發出絕妙的優雅。如今親眼瞧見的平江路倒有些世俗了,喧囂充斥其間,行人匆忙,完全不像構設的平江路,失了寧靜,也失了它的本原。蘇式生煎是早已出了名的,在平江路的生煎店也的確不少,我們擇了其中一家,一起嘗了個鮮,然而于我而言,并沒有敏銳地察覺出它的美味,不知道他們三人感受如何。平江路的房檐上落滿了各色的漆釉,掛著各式的燈籠,長的、方的、橢形的,每一天都像是燈節,紅紅火火,與晚霞相輝映。
在平江路的蘇式餐廳吃過晚餐后,已近十點,在趕往住處之前,陳婕和我達成一致,去最近的絕味鴨脖店掃蕩辣味食品,因為就在剛才的餐館內,我們對蘇幫菜都已經徹底死心。從姑蘇的飲食中,我一改對姑蘇水鄉柔美的印象,只覺得此處是一個甜甜軟軟的世界。
(三)
或許姑蘇的悲傷起初僅來源于這城隅的古剎吧。在去寒山寺的入口處的路上,便感覺到縷縷香火氣息竄入咽鼻,給人踏實靜心之感,那穿越千年的哀愁在今天早已消逝在寺廟的每一角。寒山寺的小塔漆著粉木色,最高的普明寶塔直插云霄,陡然立于寺中,巍峨壯觀,每一閣上都掛著不同的金字匾額,大氣昂然。進了寺,正前方赫然入眼的是大雄寶殿,殿門口一座功德鐵爐,游客爭相往里面投擲硬幣,投中最高鐵爐的人想再來一次,沒投中的仍不停地加油,好像在這件事上,每個人都生出了不服輸的勁兒。雖說我們年紀尚輕,對這些佛道廟觀的意識不強,但是當看到那些虔誠禮佛的人,依然會肅然起敬,好像自己心里也瞬然住進了一尊祥佛。穿過大殿,便來到了后院。在屋頂橫梁上擺放著玄奘一行,許多人抬眼望見時,都訝異非常,拿出手機或相機定格下這刻的驚喜。在后院的壁上掛著許多刻上偈語的黑木板,句句教人釋然,充滿著佛家思想的緣說。當年寒山、拾得所留下的禪機,今人不知可曾參破?
夜泊楓橋,憑聽古鐘,古人由此悵惘。而此時姑蘇的陽光尚可,樹影微涼,寒山寺的鐘聲也成了趨之若鶩的景點,如今的姑蘇和故事里的姑蘇,又大不相同了。等我們到楓橋景區時,吳門古韻戲臺的咿呀彈唱已經將歇了,臨著大運河,隔著一條柵欄,那恢弘的氣勢也絲毫不減,之前曾把平江路的小河認作運河,想來不禁自嘲無知,大運河上行駛的都是一些商業船和工業船,當年乾隆帝下江南時的龍舟和如今現代化的船只相比較,不知孰大孰小,孰輕孰重。楓橋渡口,不再是當年的荒蕪凄清,如今游人如織,登上橋來,柳條如絳,蓋于河面,鐵鈴關在前,紅旗獵獵,在千年來的守望中,等來了一輪明月與萬千霞光。登關遠眺,普明寶塔的舍利塔尖高高聳立,構成寬闊的圖景。下關之后,便略了其他的景,直接出了門,奔虎丘而去。東坡曾說:到姑蘇不游虎丘實乃憾事也。虎丘山位于于姑蘇城的西北角,是一座典型的城市后花園。虎丘不高,正如它的名字,它本身便是一座小山丘,最高處矗立著聞名的中國斜塔云巖寺塔,又叫虎丘塔。我們從山門進入,不消十分鐘的觀賞,便一路上了頂,古塔邊的游人仔細端詳,想要算清楚到底是傾斜了多少度。四周的香樟樹大可參天,似乎是護著這正中心的古塔,在拍攝塔時,香樟樹的枝梢洋洋灑灑地入了鏡。在介紹欄邊,有幾個操著朝韓口音的大媽在討論,雖然沒能聽懂,但他們語氣中的贊嘆確實越過了語言的鴻溝。我們對他們微笑,以表善意,他們也很客氣地與我們點頭,好像同屬一個民族似的。由塔向下,到了觀音殿和劍池,人群簇擁,欣賞著劍池邊上的摩崖石刻,反倒是觀音殿格外清凈簡素,在里面走完一圈,嘉新和陳婕看中了一面衰墻,定要就景拍照,向來喜歡生機的我,并沒有引起多大興趣。從千人石往下,有一段下坡路,真娘墓便在其側,駐足憑吊的人不多,大概是真娘此人便默默無聞吧。擁翠山莊的門前刻著藍色行草的“龍虎豹熊”,給人威懾之感,倒和擁翠之名不相符了。出了斷梁殿,往西走,便到了南門出口,路旁綠樹成蔭,是盛暑納涼的好地方,可惜這個時節的姑蘇天暖不燥,這個地方的意義對人來說也顯得沒有那么重要了。
從景區外看虎丘,總覺得心馳神往,可在里面走了一遭,卻并沒有如旁人說的那般心曠神怡。哲人曾說,與美之間的距離是成就美的根本原因。現在想來,倒還真是這么回事,在虎丘之外觀虎丘,美的自然,美的清秀,或許本不該來輕擾,東坡所言,不游實乃憾事,如今看來,游遍也不盡然全是好事!
(四)
七里山塘到虎丘,古人為了通達虎丘與閶門,掘出一條山塘河,未曾想,竟給姑蘇帶來了最濃麗的顏色,山塘、閶門因這條河成了姑蘇最為富貴風流之地。來到山塘街,似乎看到了當年的姑蘇,這是在平江路不曾有的覺知。山塘河隨著歲月奔流不息,山塘街便由此孕育出來,這與姑蘇如出一轍。如此好景,自然是避不開游客了,走在石板路上,人與人擦肩而過,好不容易才從狹管似的小路走上了山塘的正街。
即使從外向里看,山塘宛若一個小姑蘇,但走到里面時,卻又憶起昨日的平江路,似乎它的姑蘇味兒又要更濃些,心里不禁矛盾,可轉念一想,這內蘊豐涵的山塘街與平江路,又哪里是我說了能算數的呢,不過是兀自苦惱罷了。從山塘街的另一邊出來,便到了石路步行街,匆忙走過,決定趕回寒山寺取我們寄存的行李。
到民宿時,天已黑,在姑蘇的的巷弄里穿梭的我們,借著別致的路燈行走。一進門,大家都癱在沙發上,但求如此沉睡而去,不求其他。民宿是一座老房子改建而成,裝潢溫馨,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坐在沙發上,翻著手機上拍的照片,像是重游了一遍,此時我們四人都被饑餓與疲憊圍困,即將被攻克。
流水的聲音把我從夢中抽離出來,往窗外望去,河邊坐著幾位須發已白的老人家,正悠閑地效仿太公垂釣,眉眼里盡是飽裕的精氣神。姑蘇的早晨就這樣在水聲與暖陽中蘇醒,讓肢體得到這初陽的照耀,深睡的因子都活躍起來,等待著下一個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