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四圣心源》精要(28)
? ? ? ? ? ? ? ? ? ? ? 黃岐之
? ? ? ? ? ? ? ? ? “陽明燥金”
[摘錄1]? 燥者,陽明金氣之所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大腸。陽明以燥金主令,胃土從令而化燥;太陰以濕土主令,肺金從令而化濕。胃土之燥,子氣而非本氣,子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陰盛之家,胃土恒濕;肺金之濕,母氣而非本氣,母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陽盛之家,肺金恒燥。
[意義]? 燥是陽明金氣之所化。“燥”在天表現為燥,在地表現為金,人體表現在大腸。陽明以燥金主令,胃土從令而化燥;太陰以濕土主令,肺金從令而化濕。胃土之燥,子(胃腑為子)氣而非本氣(陽明燥金之氣,庚金為本氣),子氣不敵本氣之旺(燥氣),故陰盛之家(脾土之家,臟脾腑胃),胃土恒濕;肺金之濕,母氣(肺臟為母)而非本氣(太陰濕土之氣,己土為本氣),母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陽盛之家(肺金之家,臟肺腑大腸),肺金恒燥。
[感悟]? 陽明之氣為燥,太陰之氣為濕。陰盛之家(脾和胃)都濕,胃土恒濕。陽盛之家(肺和大腸)都燥,肺金恒燥。
[摘錄2]? 太陰性濕,陽明性燥,燥濕調停,在乎中氣。中氣旺,則辛金化氣于濕土而肺不傷燥,戊土化氣于燥金而胃不傷濕。中氣衰,則陰陽不交而燥濕偏見。濕勝其燥,則飲少而食減,溺澀而便滑;燥勝其濕,則疾饑而善渴,水利而便堅。
[意義]? 太陰濕氣,陽明燥氣,燥濕程度,在于中氣。中氣旺盛,則辛金(手太陰肺)化氣于濕土(足太陰脾)而肺不傷燥(燥則不過,因為肺金恒燥,過則傷燥),戊土(足陽明胃)化氣于燥金(手陽明太腸)而胃不傷濕(濕則不過,因為胃土恒濕,過則傷濕)。中氣衰,則陰陽不交而燥濕偏見。濕勝其燥,則飲少而食減,溺澀(小便不利)而便滑(大便潤滑);燥勝其濕,則疾饑而善渴,水利(小便急下)而便堅(大便硬)。
[感悟]? 太陰主濕,陽明主燥,濕燥程度在中氣。中氣衰,則陰陽不交而濕燥偏見。濕勝其燥,則飲少而食減,溺澀而便滑;燥勝其濕,則疾饑而善渴,水利而便堅。
[摘錄3]? 陰易進而陽易退,濕勝者常多,燥勝者常少。辛金化濕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陽明雖燥,病則太陰每勝而陽明每是負,土燥而水虧者,傷寒陽明承氣證外,絕無而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陰負趺陽者為順。緣火勝則土燥,水勝則土濕,燥則克水,濕則反為水侮。水負則生,土負則死,故少陰宜負,而趺陽宜勝。以土能勝水,則中氣不敗,未有中氣不敗而人死者。
[意義]? 陰易長而陽易衰,濕勝者多見,燥勝者少見。辛金(肺)化濕是十有八九,戊土(胃)化燥是百無二三。陽明燥氣,病則太陰勝(見濕)而陽明負(不見燥),土見燥氣而水虧(不濕)僅見傷寒陽明承氣證外。因此,仲景垂法(張仲景留傳之法),以少陰(少陰脈,太溪穴之水氣)負(敗)趺陽者(跌陽脈,沖陽穴之土氣)為順。因為火勝則土燥,水勝則土濕(水侮土),土燥則克水,土濕則反為水侮。水負(缺)則生,土負(缺)則死,故少陰(太溪穴水氣)宜負(水負),而趺陽(沖陽穴土氣)宜勝(土多)。土克水,則中氣不敗,沒有中氣敗而人不死的。
[感悟]? 陰長濕多,陽消燥少。太陰見濕,陽明不見燥,則病。“以少陰負趺陽者為順”,故太溪穴水氣宜負,而沖陽穴土氣宜勝。
[摘錄4]? 燥為寒熱之中氣,上燥則化火而為熱,下燥則化水而為寒。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則濕而腸則燥。
[意義]? 燥為寒熱之中氣,上燥則化火而為熱,下燥則化水而為寒。反胃噎膈(飲食困難)之人,大便若羊矢(羊矢為羊屎,球狀結團)(排便艱澀),其胃則濕而腸則燥。
[感悟]? 燥有上下,上燥為火,下燥為寒。反胃噎膈之人,見大便如羊屎球團狀,其胃則濕而腸則燥。
[摘錄5]? 濕為陰邪,陰性親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標見于膝踝;燥為陽邪,陽性親上,故根起于大腸而標見于肘腕。所謂陰邪居下,陽邪居上,一定之位也。
[意義]? 濕為陰邪,陰性親下,故濕起于脾土而氣見于膝踝;燥為陽邪,陽性親上,故燥起于大腸而氣見于肘腕。所謂陰邪居下,陽邪居上,是其規律。
[感悟]? 燥屬陽,濕屬陰,陽升陰降,則陽邪居上,陰邪居下。濕氣見于膝踝,燥氣見于肘腕。
[摘錄6]? 然上之燥,亦而因于下之濕。中風之家,血枯筋縮,其膝踝是濕,而肘腕未嘗非燥。使己土不濕,則木榮血暢,骨弱筋柔,風自何來!醫家識燥濕之消長,則仲景堂奧可階而升矣。
[意義]? 然而上之燥,也是因為下之濕。中風之家,血枯筋縮,其膝踝是濕,而肘腕為燥。己土不濕,則木榮血暢,骨弱筋柔,也就不會中風!醫家識燥濕之消長,便可進入仲景醫堂,找到了探究中醫奧秘的階梯,提高醫術水平。
[感悟]? 上之燥,是因下之濕。上燥下濕與上熱下寒都是陽升陰降相離,人體內陽陰消長失衡。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為原創系列文章,版權所有,請勿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