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有沒有在哪個領域堅持不懈并如愿以償的?或者,有沒有一個新的領域讓你想堅持一下?在低迷的時期,停滯不前時,你有什么后備計劃?
聽到這個題目稍微有點羞愧,領域這個詞的確有點大,而堅持總是那么不容易。
相對而言,教育領域和公益領域,算堅持的比較久,投入較多的注意力和時間。
首先是參加了大不同公益伴讀活動。在兒童醫學中心,為流動著的白血病患兒們,泌尿神經外科等患兒,進行每周一次伴讀服務,現在也接近一年多了。
這兩方面都是和孩子有關系。而且可以明確地說,是孩子成就了大人,或互相成就。在這里有一個概念是必須澄清的,那就是我們不是去同情他們,幫助他們,我們的關系幾乎是平等的。
我們去那里每周陪伴他們,收獲每個人能感知到的東西,對于我來說,那是孩子們純粹的歡笑和純粹的一段時光。更多的,在我們離開那個醫院的現場,我們感受到健康和自由的美好,連呼吸都變得輕快,我們回去會更加愛家人,朋友,老板,乃至不喜歡的事物。
人類最核心的需要就是愛與被愛,也可以簡單視為需要和被需要。奔波到那里而實際上我們是去奔向一場釋放,獲得一些滿足。所以,公益活動遠不是同情他人幫助他人這個概念所能囊括的。
再談我的教育行業的一些堅持。教育是個很寬泛的概念。教書,育人,養育,都是教育的范圍。甚至人一輩子都要自我教育也算。在這個領域中好幾年了,有時候會寫下一些反思筆記。后來幾年集中針對孩子個人寫信。因為工作那么的瑣碎,很容易被瑣事所淹沒,我發現對于人與人互動性質的教育工作而言,建立師生真正的鏈接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所渴望的。所以我也會給學生寫信來填補平時快節奏當中那些復雜的環境下無法做到的這種鏈接。寫信這個過程就是我自己梳理自己的過程,孩子們受到了信,他們有些沒有任何反饋,有一些會回信,有一些會在未來的行為中體現細微的變化,比如眼神的變化。家長與老師的關系,也會起變化。你只說孩子們感恩有這樣的老師,不如說我感恩遇到他們,我們給到對方的溫暖是一樣的,是我的服務對象成就了我。
未來或許有瓶頸,有停滯不前,有困難。只想說,勿忘初心。只問耕耘,莫問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