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的文章,很多人回復我,說也有一樣的心情,覺得現在生活都沒有什么憂慮,不想因為他人的想法就去講究,享受單身挺好的。看到很多人能和我一樣,可以清醒、獨立地看自己、看世界,我很高興,也希望和很多一樣想法、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多交流。習慣性把文章轉發到朋友圈,很多小伙伴點贊,但是,我媽那邊卻炸了……
昨天給她打電話,一如既往地勸我別那么拼,趕緊找人嫁了。我笑呵呵地回絕了她所有的假設,卻又陷入了一小點沉思。
因為,臨到最后,我媽說,你想一個人孤獨終老啊?
我慣性地懟回去:我是不想兩個人一起孤獨終老。
說完以后,我自己也一驚,沉默了一下,跟媽媽推說要吃飯了,就撂了電話。
“兩個人一起孤獨終老”,多么冰冷的字眼。是啊,我那么努力的工作,除了想變好以外,其實還是因為害怕,害怕自己沒得選擇,只能找一個無法真心的人過活,最后,即使再努力也無法愛上對方,然后就那樣將就著,平平淡淡,因為無法愛上,所以沒有激情;因為要承擔在一起的責任,所以又無法分開、無法背叛,就那樣,像兩個孤島,各自孤獨終老。
上一輩,好多人都是好像都是那樣過來的,沒談過那么多愛情,卻也很溫馨。叔叔和嬸嬸結婚時只見過三面,介紹一面,父母見面一面,結婚是第三面,現在有了一個上初中的兒子,好像過得也很不錯;朋友的爸爸是軍人,和他媽媽結婚后就因為軍隊任務每年只能見幾面,真的像是各過各的,現在轉業了,兩人倒也生活得自由灑脫,總是一起出去旅游;爸媽也說,他們結婚前,也沒有談了很久戀愛,就是介紹人給介紹,家里都同意了,就結婚了,這么多年過去了,即使再吵架、生氣,媽媽也會給爸爸切好水果,爸爸也會在外面應酬的時候打電話給媽媽,只為問問她干嘛呢……
所以,其實我不敢否定那樣的選擇不對,也不敢過多評價上一輩的生活。可能,感情是可以培養出來的吧,可能,兩個人在一起的所謂“愛情”,也不過是荷爾蒙分泌的產物,不會長久,所以也不需要太過執著吧。
只是,我始終不甘心,也始終很猶豫。萬一,兩個人,愛不上,怎么辦?
現在的關系里,兩個人勢均力敵,都有一定物質基礎、都有各自的獨立思維,沒有愛,有什么理由能夠讓兩個人面對“柴米油鹽”的爭吵、“雞毛蒜皮”的瑣碎時,能再堅持一下?沒有愛,有什么理由能讓兩個人在各自價值觀打架的時候選擇各退一步,各自妥協?沒有愛,有什么理由能讓兩個人在在變化多端的世界里抵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一直依偎在一起?
想想那些常見的家庭情境:兩個人,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晚上回家,男人累了,躺在床上看電視,女人屋里屋外地做飯、擦地、洗洗涮涮。可能一天的結束,兩個人說幾句話,今天就過去了,第二天開始,吃了早飯 ,各自上班,又在過自己的生活。
長輩說,兩個人在一起,其實就是搭伴過日子。真的是這樣嗎?
世事蒼茫,在我這個外人看,一個家里的兩個人幸不幸福,僅看情境其實看不出來,畢竟情境本身足夠冰冷,有溫度的是人。如果,洗洗涮涮的時候,男人遞過來一塊切好的蘋果,“埋怨”著她別總忙里忙外的,趕緊過來陪他看電視,是不是會好些?如果,睡覺前,女人看著男人疲憊的臉,問:臉上怎么寫著不開心呀,是不是最近工作太累了?會不會好些?如果,閉眼的時候,兩個人是擁抱、是依偎,會不會好些?如果,上班前,還有一個吻,會不會好些?
還記得大學室友跟我們說她爸媽的時候,總是帶著羨慕嫉妒恨,說他們在家吃飯的時候,都是爸爸做法,飯后都會有水果,她爸爸總是把所有水果都切好,就連葡萄都扒好皮喂她媽媽,晚上看電視以后,還要把她媽媽抱回到屋里。她成天在家被花式虐狗,都瘋掉了。
其實,陪伴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誰來陪伴、怎么陪伴。我們慢慢的在爬馬斯洛的需求塔,度過了對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的追逐后,情感需求變得尤為重要。誰也不想讓自己的日子變成了模式化的樣子,那一個個溫情的小瞬間,能量不大,但是足夠把內心一次次填滿,先有愛情,然后再有不斷的溫情,誰說,愛不能夠永遠?
記得去上海的阿姨家做客的時候,看著姨夫和哥哥兩個人為各自的老婆吵嘴的時候,看著阿姨和嫂子各自琢磨著怎么做好吃的給這兩個老小孩吃的時候,突然感覺那才應該是家的樣子,才應該是互相被疼愛的樣子。
我贊美相敬如賓,也喜歡致橡樹似的各自尊重、各自成長,但那是建立在兩個人相愛的基礎上的。否則,也不過就是兩個陌生人,眾籌過個日子而已,如果時髦點的話,這叫什么?共享生活?
艾米麗 狄金森說:“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我們見過愛情,自然就不愿意將就。
武志紅說,生命里遇見誰,容易認為是外在力量決定的,但其實這一切常常是我們內心映射的結果。我,沒那么挑剔,也沒那么堅強;我,獨自成長,不甘平凡;我,滿心執念,滿目希望;我,不想兩個人一起孤獨終老,我,想要兩個人各自獨立,然后因為愛情,努力走到一起。
就這樣,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