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因為不須為生計奔波而多出大量時間后,就產生了“有閑階級”。經濟學家托爾斯坦·凡勃倫在《有閑階級論》一書中,首創了“炫富性消費”一詞,凡勃倫認為,有閑階級必須想方設法顯示他們的財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別人的羨慕和嫉妒,從而獲得自豪感和榮譽感。在凡勃倫看來,顯示財富的兩種典型途徑是:炫耀性有閑和炫富性消費。這兩種途徑構成了所謂的炫耀性揮霍浪費。
去年,蘋果繼iPhone 5之后推出了iPhone 5S,從外觀上,iPhone 5S與iPhone 5毫無二致。由于iPhone 5沒有金色的版本,導致iPhone 5S的金色款銷量尤其好,長時間斷貨。金色iPhone 5S暢銷的原因很簡單:沒有人愿意自己花了五六千買的最新款蘋果手機被誤當做舊款手機。
這正是凡勃倫理論的最好佐證。也許有人覺得,購買一款最新的蘋果手機與炫富還相去甚遠。其實并不是只有購買法拉利或是愛馬仕才能稱為炫富,一個人因為某件商品的炫耀功能而非實用功能購買它時,就是一種非理性行為,因為金色的iPhone 5S與白色iPhone 5S在功能上沒有任何差別。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們總是受非理性和下意識的沖動支配。研究表明,如果一家商場的音樂輕松舒緩,消費者們傾向于消耗更多的時間與金錢。用某種亮度的燈光從適當的角度照在某件商品上,會更加刺激人們的購買欲。如果人類真那么理性的話,以下這個事實非常令人尷尬——人們并不覺得越有價值的東西價格應該越高,恰恰相反,一件東西定價越高,人們才會覺得它越有價值。
一位同樣來自維也納的心理學家,在二戰時期去了美國,將弗洛伊德的理論應用于商業領域。你也許沒有聽過厄內斯特·迪希特的名字,但是你所耳熟能詳的一些國際品牌的大獲成功,都是得益于他的營銷策略,這些品牌包括寶潔,埃克森石油,克萊斯勒,杜邦,等等等等。在加爾布雷斯出版了《豐裕社會》的兩年后,迪希特寫了《欲望策略》一書,他提出,人們作出購買的決定,往往基于情緒,潛意識里的異想天開和恐懼,與產品本身基本沒什么關系。“無論你認為自己有多聰明,都會驚訝于多數情況下你是怎樣誤導自己的,在多數情況下,花錢只是一種心理沖動。”
在過度消費的時代,人們不可避免地要購買一些并不需要的東西,商家們則竭盡全力配合這一點。要說服人們購買某件商品,很可能只需要一個簡單的理由,最常用的理由當然是便宜,這使得許多人家里堆滿了永遠也用不到的便宜貨。其它理由也不少,最流行的莫過于“生活方式”,這得益于滲透到生活每個角落的媒體的推波助瀾。
在媒體不發達的年代,人們作出購買的決定主要基于他所生活的社區,如果某家的鄰居們都有了某樣東西,這個家庭可能就會作出購買這件商品的決定。在媒體填充生活每個角落的今天,人們作出購買決定則往往基于對某種生活方式的期許,這種生活方式往往通過媒體傳播而來。如果一個人夢想著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而各種媒介傳來的信息告訴他,中產階級需要有輛車,那么,無論是否需要,只要有多余的錢,他便會買一輛車。各種媒體一直在營造著打高爾夫球的成功人士生活,于是一個老板就算不熱愛運動,也會去學打高爾夫。這些令人羨慕的生活方式是促使人們消費的原因。而許多媒體,在孜孜不倦地營造著各種生活方式,甚至以販賣并不存在的生活方式為生,《小時代》系列電影可謂深得此中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