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來,各種培訓活動如火如荼,國家級的,省級市級的,縣區級的應有盡有。臨時就不再對自己單位的各種培訓說三道四了,單單說各位專家的級別就不難看出主辦方或組織者的良苦用心。不是嗎?從著名高校到業界名家,從報告內容到課件設計,從先后程序到后續服務,越來越體現出“專業性”。
所以,作為教育系統大家庭里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教職員工,我總覺得“喚醒”的重要性非常重要,“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大家還能記得熟否?現在的誤區是,大家分明只是記得我們的孩子們需要喚醒,今天我想說的是,成人更需要喚醒,尤其需要大力氣喚醒。我經常與大家討論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校本研修的專業成長途徑,從這三個詞,大家不難看出我們各種學習培訓主要落腳于“專家培訓”——尤其是大腦風暴,是的,把我們這些井底之蛙們請出自己的或深或淺的,或大或小的“井田”,讓我們做好進一步的繼續教育以求取得較大進步。那么,最關鍵的出發點也就展現出來了,今天僅僅敘說三點,愿與大家一起去“暮思暮省”:
第一,是先要解決培訓活動的主動性的問題。一線教師平常工作,生活,學習紛繁復雜,又加上個人主觀上的“圈子原因”,有的人看透了所謂專業游走于日常,所以得過且過,再加上有的人“不會自娛自樂或者是只會自娛自樂”,所以不能正確對待屬于自己的專業學習“思想清零”,也就無法擺正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觀念信念。顯然的,參加各種培訓的教師們往往就是“被逼的”去學習,效果可想而知了吧?
第二,愛學習是天性,您信不?我們從小呱呱墜地來到世間,世界上的一切都曾經是那樣的新鮮有趣令人向往。可是大家也別忘了,拒絕學習也是天性之一啊。多年以來,我分明發現很多老師的辦公桌上,書櫥,床頭上有很多買來后連封皮都沒有去除掉的“新書”,后來一天天變成“舊書”。原因,我也一起替大家說了吧——成年瑣事,行動零碎,思維固化,習慣誤導,很難突破定勢思想,自己也就不愿意再去改變自己了。至于,教育孩子,伺候老人,衣食住行這些都是沒有辦法的事,非做不行所以做了。否則,也很少人愿意積極主動去做,大家不信,看看自己的四周又有多少連孩子和老人都不管不問的“大能人”?
第三,那就得是培訓所致,“互聯網”訊息發達,各種知識的多元,使得培訓本身的內容跨領域跨學科跨界,都在整個領域,整個國家,甚至是全世界流行推廣。一樣的講座者,形形色色授課人,觸類旁通似是而非的課件與知識理論點就在網上放著呢。參訓者——我們,往往都是在基層一線掙扎,又往往排斥理論性強的抽象的,只愿意聆聽對我們的實踐有指導意義并且最好是“有滋有味的”?急功近利,不是嗎?可是,我們卻極少想想自己平常授課,自己做到了趣味性第一了么?實際上,生活遞給我們的又有多少吸引人的有趣?呵呵,自相矛盾!只是一味求全責備于他人而已。
總之,回到原點,我要說的是眾所周知“教育是門慢功夫,是有科學性的藝術”——專業成長離不開“讀書,寫作,深層思考”。所以我們不妨放平心態:學到原來就知道的知識,我們可以平靜待之,權做溫故而知新;學到新的知識,我們可以欣欣然探究之孜孜不倦。這樣看來,除了個人反思和專家引領,很顯然那就是“同伴互助”了。估計有的同志,也就明白啦——團隊,當今社會非團隊不能有大的進步,大家很記得那個視頻吧——《團隊的力量》。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找出來看一遍,毋庸諱言,大家也再去看一遍吧,一遍又一遍的收獲啊,請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