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涯可以稱得上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了吧。在校園這座精致的象牙塔里,天空悠遠,云淡風輕。
卻少有人認真思考過,只有一墻之隔的“社會”究竟是什么樣子?它如何構造,如何運作,里面的人們在過著怎樣的生活?
有些人在象牙塔內追求云淡風輕,有些人選擇沖破象牙塔,尋找另一種天高海闊。
北京到西安,一千一百公里,一名大一學生,一個盲人,用雙腳徒步過去?背著行囊,邁開步伐,四十個日夜,一百三十五萬多步,他們感受了一場真正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通電話 ? ??改變了吳凡一個暑假的走向
“吳凡,愿意做我的志愿者么?”
電話的那頭,是吳凡的忘年交。一位正骨推拿師,一位眼睛看不見的盲人,一位環球旅行家。
吳凡和曹晟康在一次聚會中認識,之前因為從沒和盲人有過接觸,見到曹晟康的時候,吳凡即驚訝又佩服,“以前沒和盲人有過接觸,接觸的第一個盲人就是這么厲害的盲人,當時他剛從國外回來,給我講了一下他的故事,我沒有想象過一個盲人能去環游世界,特別佩服他,沒想到可以做到這些。他的年齡又和我父親差不多。”
剛接到邀請的時候,吳凡有些驚喜,也有些猶豫,“我和曹老師說,我有意向,但我要考慮下”。馬上迎接暑假的吳凡本打算從北京騎自行車回揚州老家,為了保證自己的體能,他每天堅持跑步鍛煉,為騎行做準備。“騎車的話很快,2個星期左右就到了,那時候已經有查路線,查經驗,準備裝備。”吳凡說,作為男孩子,本身就有一種對遠方的向往,覺得是件非常瀟灑的事情。
“當時咨詢了我父母,他們是支持我的,他們也能看到這個事情背后的意義,說相信我的判斷力,讓我自己做決定,出發之前,沒有意識到有太大困難,他們給我的感覺是做我的后盾那種。”“后來曹老師發微信給我,說不管你做什么決定都好,他講了幾句話,我印象很深刻,他說魯莽的人草率的做決定,不自信的人渴望別人幫他做決定,勇敢的人征求完別人的意見還是要自己做決定,收到這個微信我覺得特別有道理。”雖然只有幾面之緣,但吳凡一直被曹晟康的勵志故事所感動。“我想陪曹老師一起走這段旅程,保證他的安全,并幫助他實現夢想,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磨練自己的機會。”
做你的眼
“前方5米有卡車,準備向左偏”
我們是一個團隊,誰都不能落下!
談起他們在路上的日子,吳凡說看過曹晟康大步流星走路的人,絕不會認為他是個盲人!依靠敏銳的聽覺和觸覺,用導盲杖探路,走的特別快!“剛開始幾天,我們兩個人是并排走的,曹老師有時會來不及避開一些障礙物,我們就改成了我在前他在后的標準隊形,這樣我就成了一個排頭兵,先勘探地形,曹老師根據我的腳步聲自然的繞開一些障礙物,我在前面也會有意識的把障礙物移開,石塊樹枝什么的。”
“我們還發明了一套引導口令,之前的“快往左”、“小心”改為“前方5米有卡車,準備向左偏”“前方3面減速帶,準備跨越”,聽到口令曹老師提前會有心里準備,用導盲杖往前探路,這套方法我們一直用到最后”。
剛出發的時候,吳凡還會懷疑,真的可以走到嗎,畢竟北京到西安那么遠,“我們根據六只腳規劃的路線走,當時走了一個星期還在保定,從北京出去了之后走了某個市某個縣,在地圖上定位下來就還是保定,走了好幾天,還是保定市。”
走出校門,吳凡才發現凡事沒有那么簡單,7、8月份正值夏季,炎熱的太陽和復雜的路況對他們來說都是巨大的煎熬。腳上磨出了水泡,“磨破的傷口特別疼,只好加快步伐”,強忍著疼痛為自己加油鼓勁兒,有幾次吳凡脫鞋一看,水泡還在冒水。為了完成每天的小目標,他們咬牙堅持著前進。
有時候,行走了大半天,也遇不到一家餐館。吳凡體力不支,步伐減慢的時候,曹晟康就會主動到前面開路,有時候還會落他一大截。“他會用登山杖探到路邊可以休息的地方等等我,按照他的話,我們是一個團隊,誰都不能落下”。有幾次嚇的吳凡心驚肉跳,看到前面有車,路上很吵距離又遠,吳凡喊不到也追不上,但好在都有驚無險。
一路磨礪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感謝旅程的饋贈
吳凡說,雖然經歷了那些困難,但更多的是數不清的幸福快樂。音樂和攝影是治愈旅途辛苦的良藥,他的手機里下滿了他和曹晟康喜歡的歌曲,還隨身攜帶了一個便攜式音箱。路上勞累的時候,他們放著音樂,大聲唱“我想要怒放的生命”“管他天高誰也深,也不能阻擋我奔前程”,在無人的山谷里放聲高歌,兩個人相互鼓勁兒,“加油”!
他已經記不清一路上說過多少個“太美了”,路邊的風景是大自然的饋贈,拂面的楊柳,湛藍的天空,重巒疊嶂的山巒,變幻莫測的云彩,倚麗的落日和晚霞,無數次都忍不住向遠方的風景敬禮,像自然表達最淳樸的敬畏和感恩。
他們邊走邊去探訪路上的名勝古跡,有些隱于山野,至今鮮為人知,甚至地圖上都還沒有痕跡。劉關張桃園結義的原址,戰國俠客田光的故里,劉伶飲酒作賦的桃林,像歷史沙灘上隨意散落的珍珠,任他們撿拾。
盡管旅途艱辛,曹晟康和吳凡也不放過任何一個他們可撿的塑料垃圾,一起向路人宣傳環保理念尤其在車多的路段,為保證安全,吳凡在撿垃圾的時候都要提前觀察。北京到西安的旅途中,兩人共撿了1000多個礦泉水瓶。
遇到很多人,問他們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他們說完之后,有人很驚訝,帶著不解的目光,但更多的是善意的互動。有些人會停下來和他們攀談幾句,有些人給他們指路,他們感動著路人,路人也鼓勵著他們,一位賣西瓜的大姐聽說是從北京徒步走過來的,露出難以置信目光,“我覺得你們真了不起,我有個17歲的孩子,真希望他能像你們這樣堅強。”“他們肯定想不到,他們的熱情和善意會經由我們傳遞下去”,吳凡說。
“以前只是聽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堅持到底,任何事情都會有效果,我和他是實際行動證明了,這個事兒看起來很不可能,帶著一個盲人走到西安去,但是現在我發現,真的可以做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是這樣的。”一路磨礪,讓這個大男孩變的愈發成熟和堅韌。
蛻變的少年
“踏上征程,亦欣覺挑戰并非步履維艱,陌生人的熱心援手,曹叔叔的精神指引讓我動力倍增;正如曹叔叔所說,我們所跋涉著的,是精神與夢想之路。雖千萬里吾往矣!”
抵達西安大雁塔的時候,曹晟康和吳凡緊緊地相擁在了一起。大雁塔和玄奘像見證了他們40天旅程的結束。“我和曹老師擁抱的一剎那,有幾滴淚水逃脫了我們的眼眶。這一路的艱辛,坎坷,感動與不舍,都融進了淚水中,隨風飄散。”
吳凡在日記中寫著:許多年后的某個午后,我或許會在昏昏沉沉中想起,2017年夏天,有一個19歲的少年,以腳步作筆,用孩子稚嫩的筆法,在深愛的熱土上畫了一條線,這條線雖然畫得歪歪扭扭,但每一步都走得全心全意。
“這一切都結束了,讓我們重新開始!”曹晟康對吳凡說。的確,西安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的開始!黎明將至,盡管前路漫長。
-END-
*本文為綠野網原創內容,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