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看到朋友圈里有同事曬娃玩兒拼圖的照片,就給女兒買了一些,從剛開始四五片,八片、到十六片、二十片,孩子玩兒的不亦樂乎,拼圖游戲方便、易操作,隨時隨地都可以玩兒,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夠得到很多鍛煉,同時,通過陪女兒玩拼圖,我也印證了之前了解的一些認知科學、腦科學的理論:
1、拼圖理論,讓知識從零散到整體。
在拼八片以上的拼圖時,我告訴女兒,先拼四個角,再拼四個邊,最后拼中間,因為按照成人的思維去思考,從易到難,這個過程有點像登山。
但是孩子完全不理會,她隨便拿起一片拼圖來直接往拼圖板上放,結果真的能放對。
后來我干脆不管了,任由她自己拼,我在旁邊觀察,她拼不對時我再幫她。
?那么,孩子到底是如何知道并記住哪塊拼圖放在哪的?
在認知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拼圖理論,它告訴我們要運用全局觀和右腦思維去看待一門技能的學習,學習一項技能,不應該是爬山,一步一步從最底層開始往上攀登,而應該像是拼圖,邊框的、中間的、特點突出的甚至任何一塊都可以隨便拼,先拼好大概,再研究細節。
拼圖理論用在孩子拼拼圖上也很適合。
有一個不錯的例子來表達這層意思:
使用蘋果手機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當我們設置指紋密碼的時候,需要用手指在HOME鍵上反復的按,每次都是不規則的顯示幾條指紋、且顯示的越來越多,直到你的指紋全部被手機記錄并儲存下來,解鎖時只要把手指按上,就可以解鎖了。
這樣再來解釋它的核心基礎理論,就比較好理解了。
人的大腦是非常不善于思考的,當大腦思考時會非常費力,因為大腦是調用過去的記憶來處理和做決策,所以人們只能用已知事物去理解(記憶)新的事物。
孩子拼拼圖時,每放一塊拼圖相當于在她的大腦中強化了一個神經信號,慢慢的整個圖像就會在孩子的大腦中形成神經回路,幾次下來,她就能記住了拼圖的位置,所以再拼的時候,她按照自己大腦中所記憶的圖像拼,而不是按照大人的思維模式去拼。
所以,當孩子學習時,并不需要強迫孩子遵循成年人的經驗,孩子自發的行為代表了她(他)的自由意志,而有用的科學知識更會事半功倍。
2、掌握最少必要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在孩子剛開始玩拼圖的時候,拼圖對她來說是一個陌生的事物,難度甚至超過了她的認知水平。這時父母一定要陪孩子一起拼,把關鍵的要領告訴她(他),用最短的時間讓孩子拼出一個完整的作品,同時給予即時反饋,即鼓勵和夸獎,給孩子建立自信,這時候孩子就容易產生興趣,事實上會馬上產生興趣。
十幾個拼圖拼下來,我家孩子的口頭禪是“拼圖真好玩兒”。
只有當孩子喜歡上之后,將游戲(學習)繼續下去才有可能。
我們成年人學習,容易被框定在中國式教育的學習模式中,一點一點的從最基礎開始學,就像剛才所說的爬山理論,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一點困難就受不了了,這也導致大多數人還沒等到入門就完全放棄。
看看我們周圍的孩子有多少報了課外學習班,又有多少能夠堅持下來的就能明白了。
如果現在有人問我吉他怎么學?
我會直接拿出一首歌,告訴他左手怎么按和弦,右手怎么撥琴弦,好了,就這么簡單,去練吧,不用一個月,他就能拿出一首完整的作品。能在女孩子面前彈唱了,你說他能沒興趣嗎?
所以,當孩子(成年人也一樣)學習一樣新東西,最重要的是掌握最少必要知識,然后馬上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哪怕不完美,家長及時鼓勵獲得認可,產生興趣,持續精進。
3、刻意練習,創建心理表征。
一天,女兒的姥姥姥爺來看她,孩子正在玩兒拼圖,于是當著二老的面很快就拼好了一個,二老表示很吃驚,沒想到這么小的孩子拼的這么快、這么好,接著就是夸獎寶寶真聰明、真厲害、同時表現出相當的贊賞和滿意。
其實,站在一旁觀察的我自己知道,這是刻意練習(Deliberrate Practice)的結果。
刻意練習,由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提出,16年11月,他的新書《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出了中文版,我有幸很快就讀到精華解讀版。
所謂刻意練習,就是把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專注的、有明確的目標、有及時反饋的練習……
只要進行刻意練習,任何人學習任何技能都能夠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熟練到熟練、從新手到高手。
我女兒從最簡單的四片拼圖開始,八片、十六片、再到二十片,每一個難度的提升,對她都是一種挑戰,期間她也表現出了抗拒,但是我知道,只要我付出耐心陪著她、指導她,鼓勵她,她一定能學會,也一定能學好。
最有意思的是,女兒有時拿起一片拼圖故意放在錯誤的位置,反問我“爸爸,對嗎?”,我也故意說“對”,她就會說“不對,應該在這里”,然后把拼圖放在正確的位置。
對于這一個現象,同樣有科學的解釋,女兒通過刻意練習,已經形成了“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由俄羅斯象棋大師亞歷山大·阿廖欣(Alexandre Alekhine)提出:
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視覺形象,例如,一提到蒙娜麗莎,很多人馬上就在腦海中想起那副著名的油畫,那幅畫就是蒙娜麗莎在他們腦海中的心理表征。
孩子“考”我,說明她已經將她拼的拼圖在腦海中形成心理表征。
刻意練習就是創建心理表征,完善對事物理解、記憶的過程。
甚至可以說,將杰出人物和普通人區別出來的主要因素是他們經過年復一年的練習,已經改變了大腦中的神經回路,創建了高度專業化的心理表征。
4、我不怕失敗,鍛煉孩子不輕易放棄
去年,我給女兒訂閱了全年的巧虎系列學習用具,包括書、讀本、DVD影像和玩具等,其中有一期的動畫片是專門教孩子不放棄的,巧虎的臺詞是“我不怕失敗”。
看完這一期的巧虎動畫片之后,無論女兒做錯什么或者快要失去耐心,我就開始有意識的對她說“巧虎不怕失敗、悠然也不怕失敗”,慢慢的,她就聽懂了。
當她拼拼圖時,因為找不到正確的拼圖而失去耐心,或者拼不對把拼圖推了的時候。
我也對她說“悠然不怕失敗”,逐漸強化這個認知。
直到有一次,她發現自己拼錯了,突然抬起頭對我說“爸爸,我不怕失敗”,我先是一愣,馬上點頭說“對對對,悠然不怕失敗”,接著她自己又重新拼了起來。
至此,這個認知已經建立。
無論學習還是生活,都會遇到困難,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從小就鍛煉她(她)努力做一個有韌勁兒的人,對她(他)的一生都會有幫助。
關于學習的方法論有很多,不是一兩篇文章能夠概括的。但是,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好----“學習,也是需要學習的”,就像我們了解大腦各部分的功能、大腦的學習原理、以及多了解一些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知識,都是有助于我們個人成長以及孩子教育的。
教育和培養孩子,就像是在一張白紙上畫畫,你知道的越多、懂的越多,你就更有可能畫出更好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