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本書的作者Scott Young(斯科特·楊),加拿大人,此人完成的壯舉不僅有:10天拿下線性代數,12個月自學完成麻省理工學院4年的計算機專業33門課,還通學了商業、程序開發、醫學,2014年還在中國進行漢語課程的學習。總的來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霸。
這么樣的一個牛人,能夠做到知識的觸類旁通,靈活運用,如果不是天生神力,那么必然是有原因的。好在此人并不是我們班上那種學習成績雖好但卻很小氣的人。按他自己講,這本書也是隨便寫著寫著就寫出來的。不過話雖這樣說,內容卻一點也不隨便,我們可以從書中看出一絲端倪,學霸的世界果然是他不主動說,你還真的不會懂的呢。
首先,他提出了一個學習概念—Holistic Learning(整體性學習)
啥叫整體性學習,讓我試著給咱翻譯翻譯。如果把咱們每個人比作一個圖書館,那么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就像是書架上的一本本書,或者書中的一部分內容。雖然我們按照哲學、文藝、歷史、科學等分類的方式將這些書進行保存,但有時候需要用到某本書特別是不常用的那本書上的部分內容時,查找起來就會相當困難。作者提出的管理方式并不是按照圖書的類別孤立將他們的存放于書架上。恰恰相反的是,他會將所有書拆散成頁,然后將所有內容按照自己的線索重新裝訂成一整本屬于自己的百科全書,裝訂的方式類似于維基百科詞條間的相關參考,以此來穩固的串聯起整個知識鏈條。而整體性學習中的記憶部分,就好像是優秀的偵探,利用犯罪分子留下的蛛絲馬跡和種種痕跡,能夠奇跡般的還原案發現場。其中我們要做的恰恰是需要故意在大腦中留下更多的線索,以便我們能夠容易的將遺忘的知識重新尋找回來。
整體性學習的三個觀點:結構、模型、高速公路
結構:這里的結構指是需要掌握知識的記憶邏輯關系,是對事物高度概括性的認識,有時候也是一種排列組合方式。其中,感知結構是一種生活經驗,比如你對滑旱冰非常熟練,那么穿上冰刀到真冰場上滑一滑應該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而關系結構是一種空間上的先后順序,比如ascii碼中的A是的十進制值65,那么B就是66;基礎數學結構是所有結構中最好用和穩定的知識結構,其中包括了各種數學模型,公式和定定理。
模型:是對復雜結構關系的提煉,類似于枚舉一個符合結構特征的具象模型,并且在對模型加深認識的過程中隨著概念的加深和細化需要隨時進行修改。
高速公路:在各知識體系之間建立連接的通道。其實我們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也體驗過類似經驗。比方說:無論是攝影中的構圖、繪畫中的布局還是書法中的比劃架構,雖然這些藝術的表現形式各不相同,但是說到底很有可能都共同遵循著黃金分割這個基本原則。因此我們就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出要進行學習的知識與已掌握的知識之間存在的內在共同聯系。
學習的順序:獲取、理解、拓展、糾錯、應用和測試
獲取的過程強調的是需要人為的處理簡化和壓縮信息,正所謂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理解的意思是首先要清楚的明白想要掌握的知識究竟是在說什么,然后將其轉化為自己世界里使用的黑話表達出來;
拓展環節中需要主動提出問題,并且需要從問題解決者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是如何提出的,代入式的重復解決過程;
糾錯的過程就是整理知識之間聯系的過程,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知識會逐漸模糊,脈絡也逐漸失去條理。這個過程也可以簡單的比作為網管修改網站中存在的錯誤鏈接和內容;
應用是知識存在的最終意義,需要我們盡可能的在工作和生活中加以實踐,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方法,達到牢固記憶;
測試就是不斷自我檢查各學習階段的學習效果。相當于計算機編程里的黑盒測試:必須用提問題的方法來找出程序里是否存在bug,如果有,那么立即發現并更正它。
以上是我第一階段的閱讀筆記,今天先到這里。